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製造業大國,甚至於被稱為“世界工廠”,然而就在最近中國的一些外貿企業卻面臨着訂單拿不到,被越南、印度等國搶走的現象,甚至於有媒體報道外貿企業被迫虧本也要搶訂單,這件事到底該怎麼看?訂單被搶走又該怎麼辦呢?
一、外貿老闆的訂單保衞戰
據第一財經的報道,“外國客户取消了10月份的聖誕節大單,貨值超過1億元,因為他們在越南找到了我們的‘備胎’。”常老闆無奈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筆訂單佔常老闆公司業務總量的40%,是他在2017年,從印度廠商那裏好不容易搶來的。
常老闆的企業在我國沿海的一個民營經濟非常發達的城市,是當地服裝生產的龍頭企業,產品主要是男女內衣,以及2歲以下的嬰兒服飾。在服裝外貿這一行中,常老闆已經做了23年,目前在廠員工2000多名,還有用工人數將近1000人的下游配套企業跟着他“吃飯”。
“我們的海外客户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大型超市,所以總盤子就那麼大,不是你的,就是我的。”常老闆最近頗為憂心忡忡。
其實這僅是近年來大量國內外貿訂單外流東南亞市場的縮影:當前它們面臨着供應鏈受阻、各類成本持續攀升等諸多實際困難。
海關總署4月1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5.8%,相比去年呈顯著放緩態勢,業內預計二季度增速為8%左右。國家統計局4月3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7.4%,環比下降2.1個百分點。
二、我們的外貿訂單該咋辦?
説實在,看到當前外貿老闆出現的這些訂單危機,讓人最大的感覺其實也是意料之中,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這些外貿老闆的訂單危機呢?在這些訂單危機出現的過程之中,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中國外貿產業的變化?
首先,從產業經濟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出現一些產業轉移的現象實際上是很正常的,我們看到在世界產業發展的過程之中,有好幾輪比較明確的市場轉移,最早是從西方的歐洲國家轉移到美國等新大陸國家,然後是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從美國開始轉移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然後是從日本韓國再轉移到中國,如今其實又在新的一輪產業轉移的過程之中,產業往往是從高級向低級,低級的產業向成本更低的方向轉移,這實際上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經我們實際上就在這樣的產業轉移的發展過程之中,所以我們當前觀察到的這些現象,實際上就是國際產業轉移的陣痛,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其次,對於當前的中國企業來説,面對着產業轉移所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必須要明白,這既是一種客觀規律,也是一種我們需要想方設法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開始進一步提升,低利潤的國際外貿訂單,如果依然進入中國的話,可能會付出比較高的成本,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一些成本更低的地區,比如説東南亞國家就會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所以我們之前實際上依靠的是中國比較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和較為發達的供應鏈基礎,幫助中國企業穩住市場訂單,不過這也僅僅是穩住而已,產業鏈的轉移趨勢實際上已經開始形成。
第三,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前的中國外貿企業其實需要做的事情是幾方面的,一方面要想方設法藉助中國自身的優勢,比如説比較完善的供應鏈水平,比較完備的市場以及較為優勢的市場政策來吸引訂單,進一步向中國集中。另一方面則要開始居安思危,幫助中國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市場發展優勢,真正通過市場發展的過程來提升中國的產業附加值,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幫助中國的企業進一步提升市場的競爭力,用真正的高價值產業來替代原先的低價值產業,從而提升企業的利潤率水平,這可能才是我們當前最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