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二十大報告,看到國民具體可感的幸福生活| 新京報評論

關注二十大系列評論

“數”讀二十大報告,看到國民具體可感的幸福生活| 新京報評論
▲10月14日,“紀錄小康工程”數據庫工作人員在查看“紀錄小康工程”數據庫。圖/新華社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在報告中用一組組數據,説明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非凡成就。這是一個百年大黨歷史上值得濃墨重彩的一段輝煌歷程,也是全體中國人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的壯闊征程。

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一百一十四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三萬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萬一千元,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

這些數字彰顯着一個國家發展的雄厚基礎、經濟增長的“硬核”實力。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正是這些可見、可感的增長數字,這些總量、規模在世界排名中的“頭部”位置,奠定了發展底氣,支撐着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每一個堅實步伐。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一萬億元增加到兩萬八千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十億三千萬人……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正是通過這一系列數據的變化、增長具體而微地滲入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數”讀二十大報告,看到國民具體可感的幸福生活| 新京報評論
▲“數讀二十大報告。 圖/新華社

當我們可以用上自己的導航系統、機器人開始進入千家萬户、掃碼支付已成日常消費習慣時,我們生活場景的每一分便利,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破繭”,背後則是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增加、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説到底就是讓每個人享受到科技進步的紅利,感受到國家發展的美好。

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一萬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萬五千一百元,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七十八點二歲,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改造農村危房兩千四百多萬户、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十億四千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百分之九十五……這方方面面,涉及收入、住房、養老、就業、醫療,哪一項都是民生大事,哪一件都不能有絲毫含糊。樂見這些數據的增長,更應體會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

以就業為例,一頭關係萬千家庭的收入,一頭連着經濟發展大勢。在經濟轉型、結構調整之際,各級政府為市場主體減税降費、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不惜餘力想辦法穩崗拓崗,才換來“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的喜人成績。

“數”讀黨的二十大報告,數據背後是一個大黨一心為民的赤子情懷,一個國家蓬勃發展的旺盛活力,也是新時代我們每個人對明天、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嚮往的信心。

撰稿/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
編輯/徐秋穎
校對/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9 字。

轉載請註明: “數”讀二十大報告,看到國民具體可感的幸福生活| 新京報評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