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措施緩解供需矛盾,穩定豬肉市場,既是為了保障基本民生,同時也是為了防止經濟運行被其“綁架”。
豬肉上漲對居民造成如此痛感,甚至嚴重影響CPI漲幅,其中原因值得深思。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信海光
國家統計局6月1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4%,漲幅比4月回落0.9個百分點,全國CPI終於迴歸“2區間”,創去年5月以來同比增速新低。而在今年1、2月份,CPI同比漲幅都在5%以上。
5月的CPI增速回落原因很多,但主要是食品價格漲幅收窄,其中又以豬肉價格下降“貢獻”最大。5月豬肉價格環比、同比漲幅分別下降了8.1%、15.2%,已是其連續第12周下降。作為這一輪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豬肉曾因其價格暴漲把中國CPI增速拉高達3個點以上,如今又成了抑制物價上漲的“壓艙石”,可見在中國,抓好“豬肉經濟學”有多重要。
在經濟界,後疫情時代的食品價格到底是下降好還是上漲好,目前尚存爭議,因為CPI回落同時警示通縮風險,反映了內需熱度。但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對於豬肉價格下降肯定是持高度歡迎態度,因為豬肉價格背後不止是經濟學術語,它更事關基本民生,如果豬肉價格一路高漲到多數普通老百姓都吃不起的程度,其影響到的實際是全社會的整體幸福感。
從這個角度講,未來相關部門應吸取這一輪價格暴漲的教訓,逐步建立長效保障機制,合理引導市民消費選擇,避免市場大起大落,這既是為了保障基本民生,同時也是為了防止經濟運行被豬肉所“綁架”。
如果從2018年中國豬肉價格開始大幅上漲開始算起,到今天,豬肉成為熱點議題已近兩年時間。兩年間,豬肉價格持續走高,到今年2月份,甚至較同期漲幅高達135.2%,雖然此後三個月間價格開始逐步下跌,但實際上按同比算,5月份的豬肉價格仍比去年同期上漲了81.7%,價格仍在高位。
此次豬肉價格環比下降主要原因,一是隨着生豬產能的進一步恢復,豬肉供給在持續增加;二是豬肉消費正在進入淡季,之前的元旦、春節“兩節”時期,中國家庭是一年之中豬肉消費最大的時段,比如醃臘肉、灌香腸等,但隨着氣温升高,對豬肉的需求開始下降。
換言之,主要是得益於供需矛盾的緩解。但如果考慮到疫情緩解後,中國經濟加快復甦,餐飲等消費也會活躍起來,豬肉的價格很可能又會因供需原因停止下降甚至反彈。因此,有關部門對豬肉價格仍不能忽視,相應的穩價格、保供給措施仍應持續加碼。
本輪豬肉價格暴漲源起於供給大幅減少,但其價格上漲居然對居民造成如此痛感,甚至嚴重影響到CPI漲幅,其中原因值得反思。
首先是中國人的餐桌對豬肉過於依賴。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豬肉消費量11058.8萬噸,中國獨佔5481萬噸。在此情況下,一旦豬肉產能遭遇“黑天鵝事件”,靠進口或日常豬肉收儲很難平抑供需矛盾,只能通過時間和價格來解決。事實上,中國人餐桌上的豬肉比例可適當減少,牛羊雞魚肉甚至人造肉的比例可適當增加,形成更經濟也更健康的食譜組合。
中國人對豬肉漲價的痛感則反映出,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這一事實。中國的GDP雖已接近美國,但人均收入仍相差甚遠,尤其是反映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比重的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雖連續8年下降,但到2019年仍高達28.2%,而歐美髮達國家均為個位數。當中國人能像發達國家居民一樣,買1公斤豬肉花銷只佔收入的千分之一左右的時候,對其價格漲跌也就不會太過敏感了。
□信海光(媒體人)
編輯:何睿 校對:劉越
減免中小微企業租金,體現央企社會責任 | 新京報社論
平台超前點映敗訴,為商業模式創新校準航向|新京報快評
學生“泄題”老師傳答案,不是“幫”是“害”|新京報快評
種族主義回潮,但美國缺少一個採取和解姿態的總統|新京報專欄
一人當官“全家領殘補”,別利用職權侵佔殘疾人福利|新京報快評
獨臂籃球少年:以追夢跨過命運窄門|新京報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