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開始告別募資難?
臨近年末,募資端似乎迎來了一個個好消息。
最新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是——日前,中國銀保監會官網發佈《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自願前提下,支持商業銀行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保險機構、信託公司等出資創業投資基金、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等,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股權融資。
眾所周知,銀行理財資金、保險資金等一直被視作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上的理想資金,但目前這些資金並未被大量釋放出來,以“澆灌”渴求紓困的VC/PE。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資管新規》發佈後,銀行資金縮緊入市股權投資領域,一批創投機構因募資失敗而掙扎度日。
即將迎來2022年,久陷募資難的VC/PE依舊憧憬着新的希望。
銀行理財資金
已經累計投了超100億元
值得強調的是,這是在《資管新規》發佈後,監管層首次清晰、明確、具體地鼓勵銀行業保險業等參與股權投資。
《指導意見》中提到:
“積極支持科技企業直接融資。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自願前提下,支持商業銀行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保險機構、信託公司等出資創業投資基金、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等,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股權融資。支持資產管理產品依法投資包括未上市科技企業股權及其受(收)益權在內的權益類資產,實現資管產品期限與其所投資資產期限相匹配、與科技企業成長週期相匹配。鼓勵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業務範圍內,在上海依法依規試點開展不以債轉股為目的的科技企業股權投資業務,並在股權投資業務中建立符合早中期科創企業投資特點的容錯和激勵約束機制。鼓勵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等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研究保險資金設立服務國家科技戰略專項基金或其他支持科技發展母基金的可行性。”
毫無疑問,這是創投領域的難得好消息,其中讓VC/PE感到興奮的是,無疑是期盼已久的銀行理財資金。
回到《資管新規》出台前,當時商業銀行理財資金通過通道認購結構化私募基金的優先級是非常流行的一種募資渠道。每當創投機構面臨新一輪基金募集的時候,第一個選擇去拜訪的便是銀行。
2018年,隨着《資管新規》及其配套規則出台,一切戛然而止。一方面,《資管新規》提高了個人投資者參與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的門檻,直接減少了個人合格投資者的數量及投資規模。另一方面,多層嵌套和募資通道等都受到了嚴格的限制,過往銀行、信託等渠道大量資金投資於私募股權基金的模式受阻。
當時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家金融圈內資深機構找到銀行募集一支基金,銀行方撓頭兩個星期,最終表示風控部未通過,暫不出錢。
在《資管新規》的大背景下,銀行資金紛紛“失聯”。直至後來,銀保監會出台《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鼓勵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允許其發行私募理財產品參與股權投資,參與方式即可以是直接投資模式(即直接投資未上市企業),也可以是LP模式(即投資股權投資基金)。
2019年6月3日,首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開業。資料顯示,建信理財在2020年10月和12月出資9億和37.5億分別投資了由武侯資本管理的成都武侯武資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和由廣東恆信基金管理的廣東建恆鄉村振興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獲批籌建的理財子公司共有27家, 其中4家為合資理財子公司。在獲批籌建的理財子公司中,已有21家正式開業。據不完全統計,其中10家探索進入股權投資市場,通過做LP和直投的方式,已投資19支基金和3家企業,投資金額超100億人民幣。
今年以來,各方接連發文支持銀行理財資金參與股權投資。202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該方案第18條指出鼓勵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依法依規與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等合作。
本次銀保監會發布的《指導意見》進一步細化。由於銀行屬於風險厭惡型機構,而創投天生具有風險的屬性,為鼓勵銀行大膽嘗試私募股權,《指導意見》在提出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完善專業化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機制的同時,也提出改進專門考核機制,即延長科技信貸人員績效考核週期,細化落實激勵約束和盡職免責政策。
可以看出,監管層正不斷加大銀行資金對股權投資的支持力度。2021年11月1日,銀行業理財登記中心發佈了一組數據——截至三季度末,銀行理財規模存續餘額27.95萬億元,同比增長9.27%。不久的將來,VC/PE會迎接銀行理財這個大LP的強勢迴歸。
再次鼓勵險資、信託資金進場
VC/PE翹首以盼
除了銀行渠道,本次《指導意見》還提到鼓勵保險機構和信託公司參與股權投資。
關於保險資金入市,投資界此前在多篇文章中提到這一趨勢。近些年,在長期利率承壓下行的環境下,出於對收益性的要求,保險資金將目光轉向利潤豐厚且期限最為匹配的私募股權投資。
銀保監會資金部副主任郗永春曾在保險資金私募股權投資圓桌會議暨2020年度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評價工作交流會上表示,要深刻認識股權投資是保險投資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在《關於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資產支持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登記有關事項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1〕103號)等多份文件鼓勵下,險資巨頭正扎推成立私募基金。其中最近的一則新聞便是11月29日,包括15家險資企業在內的18位機構,聯合成立了一家百億私募基金——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48億元人民幣。
根據中資協2021年9月28日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目前,共有18家保險私募管理人註冊基金3893.29億元,主要投向醫養健康、戰略新興產業及基礎設施等領域。
而信託公司是私募股權市場上的另一股重要力量。當前,在開展私募股權投資業務,特別是佈局直投業務時,設立全資或者控股的PE子公司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這種模式具有節約成本、税收優惠、主動管理、風險隔離等方面的特點和優勢。
本次《指導意見》鼓勵信託公司堅守受託人定位,創新服務模式,積極支持科技自立自強。
經工商信息查詢及不完全統計,在68家信託公司中,已有20多家信託公司擁有全資、控股或擔任實際控制人的PE子公司,佔比已接近3成;此外,信託公司還普遍存在參股PE公司的情況。
近年來,國內很多大中型信託公司,如建信信託、中信信託、平安信託、興業信託、上海信託、中融信託等,紛紛設立了專業化的私募股權投資子公司。其中,建信信託擁有的PE子公司數量最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建信(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一批開展PE業務的信託子公司之一,管理有多支成長基金,同時還作為LP投資了多支FOF基金和成長基金。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私募通數據,截至2020年底,信託PE子公司累計披露投資案例超過350起,總投資金額超過700億元人民幣。
謹慎樂觀地看待,從銀行理財資金到保險資金、信託資金,一旦正常化進入VC/PE行業,無疑會極大改善當前人民幣募資窘境。但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達到這個結果可能還需等待漫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