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國吸收外資四十年(1979-2018)》發佈會在廈門舉行。 黃詠綢 攝
中新網廈門9月7日電 (黃詠綢)9月7日在廈門發佈的《中國吸收外資四十年(1979-2018)》顯示,外商對華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已拓展至幾乎所有行業,遍及中國東中西部所有地區。
《中國吸收外資四十年(1979-2018)》一書今年9月上旬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全面梳理中國40年吸收外資工作的發展歷程,彙總並歸納外商對華投資的相關數據,分析外商投資總體及分階段發展情況和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197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頒佈實施,拉開了中國吸收外資的序幕。198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18條將吸收外資納入國家根本大法。201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新的《外商投資法》,開啓中國吸收外資工作的新篇章。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會長馬秀紅在發佈會上表示,40年來,隨着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速,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外商投資法律體系逐步健全,投資營商環境不斷完善,外商對華投資從無到有、從東到西,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區域佈局更加合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日益增強。
從該書可見,40年來,中國正確引導並積極有效吸收外資,年度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由1983年的9.2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1383.1億美元,增長了150倍,年均增幅15.4%,高於同期全球跨國直接投資(FDI)平均增幅5.7個百分點。
中國吸收外資規模巨大,成效顯著,自1992年起已連續27年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之首位,並在13個年度位居全球第二,2018年吸收外資規模佔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總量的比重達10.7%。截至2018年底,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96.1萬家,實際使用外資2.1萬億美元。
統計數字也顯示,40年來,外商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左右,不足全國企業總數3%的外商投資企業,創造了約50%的進出口總額,25%以上的工業產值,20%的税收和10%的城鎮就業;此外,還間接創造了與其配套的加工、服務等相關就業。
專家指出,40年來,外商直接投資以其承載的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管理經驗、國內外市場和資源等綜合競爭要素,不僅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同時帶動了國內的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引進並培養了大量人才,促進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加速了開放型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推進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結構優化及產業升級。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專家認為,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造成極大的衝擊,世界經濟明顯衰退,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大幅萎縮,中國吸收外資面臨新的重大變化和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改善投資營商環境任重道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