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2年經濟學諾獎的三個關鍵詞:擠兑 衰退 危機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財經

文/顧天傑

銀行 危機的核心

10月10日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三位大咖共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分別是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維格,理由是三人對銀行和金融危機做出影響深遠的研究。

大名鼎鼎的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自不必説,他痴迷於研究宏觀經濟學的“聖盃”,也就是大蕭條和衰退。

另外兩位教授主要研究對象是銀行,尤其是如何解決銀行擠兑問題,對此提出了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

尤其是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大量儲户前往銀行取款,造成擠兑,在這種情況下靠誰解決問題。

三位大咖給出了同樣的答案:

政府幹預

新冠肺炎重創全球經濟已經三年,全球央行輪番加息,地緣政治衝突不斷。

如何保持當前的銀行金融體系穩定,避免經濟危機再次發生?

這或許就是2022年經濟學諾獎的最大意義,它在反覆提醒我們:

經濟衰退持續的時間會比想象中更長。

當重新閲讀和梳理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維格的理論,不僅能幫助理清危機發生的根源,還能指導我們未來可能遭遇的衰退。

故事的源頭在於銀行,一種非常傳統、有點老掉牙的金融中介機構。

兩百年前,美國銀行業缺乏監管,巔峯時期有名有姓的品牌銀行多達上百家,卻只願意為富人提供融資手段。

經過漫長的洗牌後,目前美國主要剩下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和花旗銀行四家,它們是遙遙領先的四大商業銀行巨頭。

(摩根大通收併購史 來源:網絡)

數據顯示1990年美國商業銀行合計有1.23萬家,後來到2017年數量下降到4969家,降幅高達59.7%。

過去20年美國銀行退出市場的原因,有超過85%是因為收併購。

收併購帶來最大的好處是合縱連橫優勢互補,四大商業銀行巨頭的側重點不同。

花旗銀行與旅行者公司世紀大合併誕生了花旗集團;08年金融危機中富國銀行通過成功併購整合美聯銀行進入第一梯隊。

摩根大通則通過收購美一銀行拓展零售業務,成為全能型銀行之典範,美國銀行收購美銀美林證券,對投資銀行業務加大布局。

1929年大蕭條頒佈《格拉斯—斯蒂格爾法》,要求分業經營,60多年後,《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允許混業經營。

允許混業經營,意味着銀行的資產體量不斷上漲,面臨的風險呈指數級上升。

在這個過程中,戴蒙德和迪布維格合作的重要論文《銀行擠兑、存款保險和流動性》,想要解決的就是銀行業最大的難題:

擠兑

作為金融中介,戴蒙德強調儲户必須信任銀行,否則就會出現擠兑。

(遭受擠兑的銀行 來源:網絡)

銀行和普通投資者一個希望多借錢,一個希望早點還錢,意見總是不統一。

於是他與研究夥伴聯合提出了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想了一個解決方案:

政府提供存款保險和央行成為最後貸款人。

簡單來説就是讓央行和政府,為商業銀行兜底。

中央銀行可以起到最後貸款人的作用,如果須要,可以無限量地提供貸款。

當人們知道這個保險時,人們就相信銀行不會倒閉,就不會相信銀行要倒閉的謠言。

這個最後貸款人只要存在就行了,不到最後一刻不需要提供海量貸款,存在的本身就是最大的標誌和信心。

然而歷史總是重演,而不是簡單地重複,伯南克作為局內人,經歷了一次這種特殊的最後時刻。

他同樣支持央行承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並且直接參與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全程。

對於危機的覆盤,被記錄在一本叫《滅火:美國金融危機及其教訓》的書裏。

這本書的三位作者分別是本·伯南克、蒂莫西·蓋特納和亨利·保爾森。

三個人是金融危機後救市計劃核心設計者,成功讓美國避免陷入崩盤的操盤手。

衰退 並不遙遠

戴蒙德和迪布維格完善了理論,伯南克則是把理論運用在了金融危機期間。

《滅火》這本書中,詳細描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前因後果。

簡單來説這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恐慌,主要由房地產次級貸款引發的信心崩潰,後來蔓延到整個金融體系。

危機前期先是樓市信貸的極度繁榮,許多家庭超負荷增加了樓市槓桿,導致背上了大量的負債。

造成風險不斷疊加的原因有兩個:

1.通過金融衍生品,大量風險轉移到了傳統銀行體系約束之外的金融機構身上;

2.大量槓桿以不穩定的短期融資形式出現,這些資金會在危機初期瞬間消失。

美國的金融監管機構長期以來形成割據的局面,對上面這些風險不管不顧,金融機構、政府和監管人員幾十年來沒能跟上市場實際變化。

金融創新和資產證券化更是危機的催化劑。

當時的華爾街用衍生品機制,將普通的房貸抵押貸款轉化成更復雜的衍生品,無節制的證券化將大眾對抵押貸款的恐慌,轉化成了對整個美國金融穩定性的恐懼。

然後隨着房地產泡沫破滅,投資者和債權人瘋狂減持加了槓桿的衍生品,引發拋售。

(來源:大空頭)

伯南克就是在這個時候,出手對美國金融體系進行干預的。

2008年9月起,一個月之內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突然國有化,這是大蕭條以來政府對金融市場進行的最大規模干預。

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成為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案件,經紀公司美林集團被美國銀行收購,避免了走入破產。

伯南克主導下,美國政府給AIG公司提供了850億美元的救助,避免這家以保險為主業的巨頭,變成比雷曼兄弟更慘烈的破產案。

華盛頓互助銀行和美聯銀行的倒閉,也成為美國曆史上兩起,有聯邦保險下的銀行倒閉案例。

最終的結果是政府為美國金融體系兜底,拿出了超過7000億美元救市。

從結果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比1929年大蕭條時期更大。

即使到了2008年底,實施一系列非常激進的干預措施後,美國每個月還是有75萬個工作崗位流失,經濟以每年8%的速度萎縮。

然而衰退的持續時間卻反而比經濟學家預測的短很多。

2009年6月起,美國迎來了長達10年的復甦上行週期,一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才被打破。

這次危機讓伯南克有了一次實踐的機會,政府成功阻止了恐慌,修復了受損的金融系統。

可惜的是這些措施並不能保護大眾,依舊有數百萬人因此失去工作和經濟來源。

伯南克在書中寫下:

關於危機的故事是一個令人感到痛苦的故事,但從某種程度上看,它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我們相信這更是一個有益的故事。

三位諾貝爾經濟學家的一個觀點,被再次強化了:

銀行和金融機構都需要央行提供更多保護與監管。

到了2022年,美國再次經歷超級通脹、房價上漲、債務壓頂、生活成本飆升。

美國學術界再次提問:

這是鮑爾默的黑鍋還是伯南克十幾年前埋下的地雷?

全球各個國家的央行都越來越龐大了,它的存在也變成了一個問題。

一方面央行既要提供貨幣,另一方面又要穩定經濟和充分刺激就業,這兩件事本來是矛盾的。

各個國家遭遇的衰退和危機中,央行、貨幣、債務三個因素的佔比也越來越大。

世界銀行在9月15日發佈研究顯示,隨着全球央行同時加息以應對通脹,2023年全球可能會陷入衰退。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可能會出現一系列金融危機,這些危機將給它們帶來持久的傷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顯示,銀行體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開始改革,出現加強資本的趨勢。

伯南克對未來一如既往充滿希望。

他在2022年5月還出了一本新書《21世紀貨幣政策:從大通脹到新冠肺炎時期的美聯儲》。

他在接受採訪時説,希望美聯儲現任主席鮑威爾能夠抑制通脹,而不必像沃爾克在上世紀70年代那樣採取極端措施,也不必讓經濟陷入衰退。

彭博專欄作者諾亞·史密斯在評論今年經濟學諾獎的時候説:

伯南克或將沒什麼問題,畢竟很少有經濟學家用自己的研究拯救世界經濟。

伯南克的研究或許真的沒有為經濟學界發現什麼新概念,而是反覆提醒大家一件事:

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並不遙遠,保護和監管必須時刻準備着。

對機構和個人來説,這句話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