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張玲
隨着今年前五月收官,九泰鴻祥服務升級、大摩純債穩定增值等多隻基金近日發佈基金合同終止公告,讓今年前五月基金清盤數量增至74只,與去年同期數據相比下降30%。
多位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基金公司除了加強對老產品持營外,近兩年市場震盪加劇導致基金清盤週期有所前移,因此,整體來看前五月清盤基金數量同比有所下降。而隨着基金清盤日益常態化,公募基金管理人也將更注重做好產品線規劃和管理,多舉措延長產品的生命週期。
前五月基金清盤74只
同比下降30%
儘管今年A股市場持續震盪,基金賺錢效應下降、新基金髮行遇冷,但是從基金清盤數據來看,今年前五月共計有74只基金清盤(份額合併計算),相較於2021年同期的105只下降了近30%。
從清盤基金的產品類型來看,今年前五月,權益類基金清盤數量為40只,佔比54%,同比下降了29.82%;債券型基金清盤數量為31只,佔比42%,同比下降了29.55%。
談及今年基金清盤數量的整體下滑,北京一位中型公募高管表示,今年比去年同期清盤數量略少,可能是基金公司在新發困難的情況下,對老產品加強了持續營銷。另一方面,部分基金通過持有人大會修改基金清盤條款,或者公告可持續運作等方式,也有利於緩解“迷你基金”清盤壓力,並對加強小微基金持續運作投入了較多資源,這些舉措都有利於減少基金清盤數量,提升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
匯成基金研究中心也對此表示,今年前五月清盤基金數量同比下降,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從基金持倉來看,去年初重倉白馬股的基金數量較多,在2022年春節後白馬股大幅回調,部分基金淨值下跌,以及投資者集中贖回,導致基金規模低於清盤線,並在之後的震盪行情中規模一直較小,從而被迫清盤。第二,從統計週期來看,在2020年12月清盤基金19只,2021年12月清盤基金達33只,因為市場行情原因導致部分基金清盤週期前移,所以導致了2021年前5月清盤基金有所下降。此外,今年4月市場的調整幅度最大,部分基金的規模雖觸及清盤線,但尚未達到清盤要求的連續工作日。第三,今年以來債市走強,股市走弱,避險資金從股基湧入債基,所以2022年1-5月債券基金清盤數量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從歷史數據看,基金清盤數量與股債市場的走勢密切相關。在股市熊市中,通常權益類基金清盤數量較多,而在債市熊市中,債基的清盤比例也在高位。不過從今年前五月清盤數據來看,權益基金清盤40只、債券型基金清盤31只,不僅清盤數量相當,且同比均有下降態勢。
上述北京中型公募高管認為,今年權益市場相對低迷,債券市場卻還可以。“一般來説,權益表現不好的時候,資金會湧向債市,今年也不例外出現了這種現象。權益基金之所以清盤較少,與持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關。”
“與2021年同期相比,今年1-5月清盤基金中,偏債混合型基金、中長期純債和靈活配置型基金清盤數量下降較多。”匯成基金研究中心相關人士表示,債券基金持有人比較集中,多為機構投資者,當債基收益不能滿足投資要求,或者投資期限不匹配時,機構投資者可能大額贖回,導致部分債券基金清盤。但今年1-5月經濟環境整體利好債市,資金湧入債基,因而債基清盤總體數量不多。
基金清盤日益常態化
公募多舉措延長產品生命週期
在今年股市調整、債市震盪的環境下,對於後市債基和權益基金清盤趨勢變化,上述北京公募高管表示,如果權益和債券市場保持相對平穩,不出現大漲大跌,基金清盤的數量也會相對平穩,甚至穩中有降。
匯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認為,從歷史數據看,權益基金主要清盤的對象為被動指數型基金,“指數基金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後發基金持續運作一段時間規模沒有明顯擴大,就會面臨清盤的風險。”
“債券基金清盤主要由於債券基金機構投資者比較集中,相比於普通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更容易對市場形成一致預期。”匯成基金研究中心相關人士表示,在機構投資者對市場有一致的負面信號時,機構投資者的集中贖回很容易導致基金規模快速萎縮,從而面臨清盤的可能。展望未來基金的清盤趨勢,主要決定因素還是市場行情:權益市場走弱,權益基金清盤數量可能會增多;債券市場走弱,債基同樣會面臨清盤風險。
事實上,自2011年華安基金旗下華安國際配置保本到期不延續,導致國內首隻基金清盤以來,目前國內清盤基金數量已經多達1244只,在所有歷史存續基金數量佔比11.35%。隨着基金清盤的日益常態化,如何做好產品線的規劃和管理,成為基金公司面臨的重要問題。
“當前公募基金產品數量超過了9000只,相比股票數量還多,每年有一定比例基金清盤也是正常現象,畢竟股票也會有退市的。”上述北京中型公募高管直言,基金公司在產品設計上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公司擅長的領域開發新產品,在公司不擅長的領域保持謹慎,不盲目跟風;同時,也要分析客户需求是臨時性的還是可持續的,在一些短期的、臨時性的需求基礎上開發產品也要保持謹慎,儘量延長產品的生命週期。
匯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認為,基金公司發行產品,首先應從持有人利益出發,打造更專業、更精品、更細緻的產品線,注重長期投資規劃,明確基金產品的長期投資目標和風險收益特徵,而不要追求短期的市場熱點。另一方面,基金公司應當在市場行情火熱時對新發基金數量有所管控,避免接連發行策略定位同質化高的基金,不要一味追求規模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