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3日報道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8月29日刊登題為《通脹、就業、消費、風險……2008年危機與2022年危機的十大區別?》的文章,作者是迭戈·埃蘭斯。全文摘編如下:
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名譽教授赫爾曼·戴利的理論越來越有成為現實的跡象,即目前已經形成了一種“不經濟增長”。
“不經濟增長”雖然在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上反映出了一定活力,但是它並不會帶來繁榮,而是會降低生活質量。
或許這種解讀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經濟衰退與當前這個由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導致的收縮時期之間的明顯差別。2021年還出現了“大離職”。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大洗牌”。
德國消費者在超市購物時清點歐元鈔票(德新社)
1.通貨膨脹失控無論是在北美還是在歐洲,通貨膨脹率都接近兩位數(歐元區一些成員國甚至已達到兩位數),儘管在日本或瑞士等一些地區,消費價格指數(CPI)的上升仍處於較温和水平。
2.就業隱藏危機這是危機隱藏起來的一面。世界最大的市場(勞動力市場)依然保持着一些並沒有預示收縮前景的數據。因為破壞就業是一種與經濟赤字密切相關的現象。美國年中失業率在3.6%上下。在2008年信貸緊縮期間,美國的失業率超過8%,這一水平一直持續到2013年1月。
3.震源換到歐洲與差一點擊垮歐元的歐洲債務危機以及以前的衰退時期中發生的情況相反,這次是德國經濟表現出了最明顯的緊急狀態指標。這是歐元區自成立以來發出的最明顯異常信號之一。身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因能源價格上漲及其對俄羅斯天然氣和原油的高度依賴而遭受了最大痛苦。德國工業受到了嚴重影響,其強大的製造業和汽車工業幾乎處於“植物人”狀態。德國家庭正以不同尋常的速度喪失購買力,通貨膨脹率接近兩位數。
4.風險溢價抬頭再一次,風險溢價像2012年那樣迅疾抬升。這一次是由歐洲央行宣佈結束購買資產、企業債和主權債的計劃引發的,這迫使歐洲央行推出一種新穎但有效(至少在其初期階段是這樣)的工具,即將其成員國的債券碎片化。歐洲央行希望此舉能消除任何令人擔憂的風險溢價波動。這一切就發生在歐洲央行開始加息以遏制通脹的幾周之前。
5.消費壓力升高消費者信心已經下滑,但人們的消費意願繼續顯示出了一定活力跡象,至少在暑假期間是這樣。這種情況與2006年至2007年之間的家庭金融破產潮(特別是在美國由次級抵押貸款導致的破產潮)大為不同,儘管家庭和個人債務已上升至本世紀初以來的最高水平。
6.房價顯著上漲在不少國家的首都和主要城市,烏克蘭戰爭的爆發以及隨之而來的第二波通貨膨脹,已經成為推動房地產繁榮的最新事件。多家投資銀行將這歸類為投機泡沫,其中包括瑞銀。瑞銀認為慕尼黑、多倫多、紐約、舊金山、巴黎、倫敦、香港和新加坡等地仍處於一個房價顯著上漲的時期。
7.金融支持乏力另一件事是,在貨幣和經濟刺激的框架下,銀行在新冠大流行之後向家庭和私營部門提供了金融支持,但貸款流量並沒有達到最高水平。14年前,資金“瓶頸”恰恰源自充斥着有毒資產的銀行系統。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來,壓力來自能源領域,並間接來自利率或快或慢接近零的趨勢。美元是主導貨幣,盧布是匯率波動最大的貨幣,這使市場確信西方用以制裁克里姆林宮的貨幣武器化以及普京將能源武器化的回應,催生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美國的美元以及俄羅斯的天然氣和石油決定着當今世界的金融和經濟主權。
8.股市進入熊市2007年春天,美國的失業狀況開始導致累積的救濟申請超過之前十年的平均水平。而就在幾周前,標準普爾500指數剛剛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次,就業和資本市場的情況發生了顛倒。華爾街資產進入熊市,年初以來的跌幅超過20%,失業率卻沒有上升。
9.工業生產不穩與2008年不同的是,在美國、德國和法國,“生產痙攣”與前景下滑、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下降以及價值鏈中斷結合在了一起。這種情況發生在新冠大流行後的復甦背景下。
10.工資跑輸通脹勞動力羣體中的最低工資水平有所增長,但工資增長速度與通脹上升速度之間存在顯著差距,這是與2008年相比的另一個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