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觀察】振作工業經濟打出組合拳,17條政策為“壓艙石”蓄力
中新網11月25日電(首席財經記者 李金磊)工業是經濟增長的主體和引擎,振作工業經濟是穩住經濟大盤的堅實支撐。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國資委近日聯合發佈《關於鞏固回升向好趨勢加力振作工業經濟的通知》,提出了17項具體舉措,為工業經濟“添薪蓄力”。
17條政策有哪些亮點?將發揮什麼作用?工業經濟未來走勢如何?在中新論壇舉辦“穩住經濟大盤 加力振作工業經濟”沙龍上,多位專家進行了解讀。
直面挑戰 加力振作工業經濟打出“組合拳”
工業經濟是穩住經濟大盤的“壓艙石”。對於今年以來工業經濟的走勢,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劉興國分析,工業經濟經歷了一個先抑後揚、先降後升的過程。4月份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出現負增長。隨後,一系列穩工業經濟政策措施出台,5月工業經濟指標回升,實現了0.7%的正增長,9月份增速回升到6.3%,10月份略有回落。
當前,工業經濟運行面臨一些挑戰。劉興國分析,從國際市場看,存在“卡脖子”和需求分流問題,從國內市場看,工業恢復增長基礎還不是很穩固。在受到比較大的衝擊後,工業經濟取得現在的發展成績,實屬不易。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三部門出台了17條加力振作工業經濟的政策舉措,更加註重挖掘增量政策空間,更加註重聚焦薄弱環節精準加力,更加註重動員地方、行業、企業等各方面力量。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這17條政策措施是一套“組合拳”,其中,“持續壯大新動能”“加力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更是從產業中觀和企業微觀不同的視角來部署提振工業經濟的具體舉措。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兼產業研究部部長許海東認為,從名稱上看,“加力振作”一詞精神飽滿,令人振奮。從內容來看,17條措施非常全面,實現了行業、地區、企業的全覆蓋,可以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來穩住工業經濟。
劉興國認為,最大的一個亮點是突出強調了工業經濟的重要性,認為工業經濟是穩增長的“壓艙石”,是整個經濟的基礎和支柱,這一點非常重要。
更具針對性 9項舉措聚焦行業、地區、企業
鞏固工業經濟回升向好趨勢,重點在行業,關鍵在地方,主體是企業。《通知》從行業、地區、企業等方面共提出9項重點舉措,明確穩增長主體責任和主攻方向。
在行業方面堅持分業施策,提出推動原材料行業提質增效、鞏固裝備製造業良好勢頭、促進消費品行業穩定恢復,不斷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發揮各行業對工業穩增長的拉動作用。
在區域方面堅持因地制宜,提出東部工業大省主動發揮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中西部地區努力鞏固較快增長態勢、東北地區推動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着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形成新的增長極。
在企業方面堅持分企施策,提出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特別是中央工業企業“頂樑柱”作用、加力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強化對外資企業的服務保障,大中小協同、內外資並重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夯實穩增長微觀基礎。
“不同類型的企業有不同的特點,在穩工業經濟過程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分類制定政策,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也增強政策的效果。”劉興國表示,中央工業企業具有體量規模巨大的優勢,發展韌性和抗壓能力強,因此振作工業經濟要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特別是中央工業企業“頂樑柱”作用。
《通知》要求,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工業大省、重點行業和大型企業力爭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為穩定全國工業經濟挑大樑。
朱克力認為,工業大省尤其是東部地區工業大省的產業基礎比較好,市場規模比較大,外資佔比比較高,帶動性比較強,可以為全國工業經濟穩定增長做出更大貢獻。同時,強化與資源富集區、成本優勢區等區域分工協作,推動部分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增強全國工業經濟彈性和韌性。
2023年“開門穩”工業經濟復甦振興有支撐
《通知》要求確保2022年四季度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2023年實現“開門穩”。
對於未來工業經濟走勢,劉興國認為,2023年是工業經濟復甦振興充滿希望的一年。隨着國內政策的調整,在需求回暖以及疫情轉折等因素共同推動之下,一些新的發展機會加快孕育。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預計會呈現增長態勢,消費需求的釋放也會推動工業消費品需求的增長。
在劉興國看來,《通知》要求穩定工業產品出口,再加上其他部門出台的穩外貿政策落地實施,紅利的釋放會對2023年工業品出口平穩增長構成有力的支撐。
許海東表示,隨着17條政策措施的落地,相信汽車市場在四季度能夠穩住的情況下,明年也能穩住。只要消費不下滑,汽車工業生產更沒有問題,能夠保持在合理的區間。
“對於未來工業經濟走勢,我們還是要有信心的。”朱克力指出,隨着中國產業升級持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的高技術製造業會持續保持比較高速的增長。
朱克力表示,穩住製造業大盤,也要藉助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些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來更好賦能和加持實體經濟,來協同推進集羣化建設、平台化發展和數字化轉型,以改革創新為驅動,使得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能夠企穩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