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2萬億元險資淡定 年內罕見零舉牌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財經

  記者 蘇向杲

  今年以來,險資對A股、港股的舉牌熱情降温。6月11日,《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網數據發現,年內險資暫無一起舉牌事件,而在有數據可查的2016年-2020年同期,險資均有舉牌行為,去年同期的舉牌次數更是高達14次。此外,去年曾被險資扎堆舉牌的銀行股,今年也頻頻遭到減持。

  綜合來看,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今年以來巨量險資對權益市場持謹慎態度。據銀保監會披露,截至今年4月末,險資運用餘額達22.6萬億元。其中,對股票和基金的配置餘額在1月份至3月份出現連續環比下滑,4月份出現小幅提升。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隨着險資規模的持續壯大、監管持續鼓勵險資作為長期資金入市,險資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仍將通過舉牌等方式源源不斷地為A股輸入活水。

  險資舉牌熱情下降

  《證券日報》記者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舉牌信息梳理,今年以來截至6月11日,險資暫沒有一起舉牌事件。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從眾多頭部險企對權益市場的觀點來看,今年險資對權益市場策略更為謹慎,部分機構降低了權益市場投資收益預期,這對險資舉牌積極性形成負面影響。

  記者獲悉,在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戰略專委會、研究專委會近日聯合召開的2021年上半年保險資金運用形勢分析會上,參會險資機構普遍認為,核心資產經過過去兩年的上漲出現結構性泡沫,市場行情由流動性推動轉向基本面推動,之後出現了快速調整,估值風險降低。但由於宏觀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疊加流動性收緊,後續市場將繼續受企業盈利修復和流動性邊際收緊兩種相反力量的制約,震盪格局仍會延續。

  “指數經過了過去兩年的上漲,出現了局部估值過高的情形,我們在去年年底已經預見到了,並做了相應安排。”中國人壽投資管理中心負責人張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表示,去年很多股票估值大幅提升,未來一段時間盈利增長或難以支撐估值。

  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財務負責人曹琦近期也指出,權益市場分化加大了投資管理的難度。下半年需要重點關注估值層面全球流動性的變化,業績層面成本推動對基本面的影響。下階段的險資配置仍要密切跟蹤宏觀及市場情況,把控好權益資產的整體敞口,降低市值回撤風險,加大優質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配置力度。

  一家中型壽險公司副總經理對記者表示:“我們現在的資產配置以穩健為主,權益倉位佔比很低。險資運用的風險包括長短錯配、風險錯配等,現在公司的資產配置是基於負債端(產品期限)來配置投資端,配置目的是能為投保人帶來穩定回報。出於這樣的考慮,今年資產配置的主體是利率債、信用債、貨幣基金、評級特別高的非標資產、信託等。”

  銀行股頻遭險資減持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曾是險資舉牌熱門標的的銀行股,今年以來卻頻遭減持。

  東方財富Chioce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銀行、郵儲銀行、農業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等均被險資減持。截至一季度末,險資持有銀行股合計市值5616億元,佔險資持股規模的39%。

  進入二季度,仍有多隻銀行股被險資減持。其中,6月1日,杭州銀行公告稱,太平洋人壽已減持公司股份2987.9萬股,佔總股本的0.504%;5月17日,杭州銀行稱,中國人壽擬減持其所持公司合計不超過5930.2萬股,不超過普通股總股本的1%;5月7日,中國人壽在4月份減持的基礎上繼續減持農業銀行2000萬股港股;5月5日,華夏人壽擬在未來12個月內減持不超過民生銀行總股本4.91%的股份。

  這樣的減持行為與去年的密集舉牌形成反差。數據顯示,去年1月1日-6月11日期間,險資共舉牌A股、港股市場個股14次,其中有5次涉及銀行股或銀行業務佔比較高的金融股。

  對此,愛心人壽資管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險資去年持倉銀行股的主要邏輯包括:一是估值較低,盈利確定性強;二是分紅比例高,股息率優於債券;三是資產回報率與市淨率匹配度高,適合長期持有。

  而今年以來,在不少險資機構下調權益市場收益預期、降低權益倉位的大背景下,銀行股作為險資持倉市值中佔比最高的板塊,也受到險資宏觀配置策略調整的波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末、2月末、3月末,險資對股票與基金的配置餘額佔比環比依次減少0.31個百分點、0.56個百分點、0.99個百分點。由於險資體量已經超過22萬億元,佔比每降低一個百分點,就代表着配置餘額下降2200多億元。

  此外記者注意到,今年還有險資終止了去年的兩起舉牌計劃。今年1月份、3月份,中國人壽分別終止了此前對廣百股份、萬達信息的舉牌計劃,終止原因為“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