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不愛“喝茶”?
來源:獵雲網(ID:ilieyun) 作者:韓文靜
在新茶飲進入“陣痛期”之時,老牌茶飲正在衝刺資本市場。
近期,普洱瀾滄古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瀾滄古茶”)向證監會遞交了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的審批材料。
如果審核能夠順利通過,瀾滄古茶最快將在5月份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衝擊“普洱茶第一股”的名號。
無獨有偶,八馬茶業也在今年衝擊資本市場,但5月10日晚間,深交所官網顯示,八馬茶業創業板IPO申請處於終止(撤回)狀態。
在原葉茶茶企IPO難的大環境下,對於瀾滄古茶而言,IPO這條路可能並不好走,轉戰港股的瀾滄古茶或許也將面臨很多挑戰。
上市魔咒難破
這不是瀾滄古茶第一次衝擊資本市場。
瀾滄古茶曾一度考慮深交所主板掛牌上市,2020年7月3日,證監會官網預披露了瀾滄古茶的招股説明書,並於同年12月16日再次更新。但在去年年中,瀾滄古茶卻在上市前夜撤回申請材料,暫緩上市。
對此,瀾滄古茶方面表示,撤回是由於疫情導致相關上會人員被封閉管理所致,計劃推遲六個月後再次啓動上市相關工作。
曾經夢碎A股的瀾滄古茶,這次能否在港股打破茶企難上市的魔咒?
與同行業公司相比,瀾滄古茶在業績上並不佔優勢,體量相對較小。
根據瀾滄古茶之前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1月至6月,瀾滄古茶分別實現營收3億元、3.8億元、1.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559.45萬元、8116.71萬元、5906.15萬元。
而同樣衝擊A股的八馬茶業,在2019年-2021年營業收入分別達到了10.23億元、12.47億元、17.2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9087.61萬元、1.16億元、1.6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瀾滄古茶還存在着依賴單一業務的風險,招股書顯示其銷售普洱茶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 93.36%、92.49%、92.99%、95.75%,均超過90%。
此外,瀾滄古茶高度依賴經銷商,銷售模式主要以經銷為主。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上半年,瀾滄古茶通過經銷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佔當期主營業務的91.12%、86.69%、84.2%、86.8%。
由於經銷商數量眾多、地區分佈廣泛,若未來公司管理水平無法適應經銷商數量及規模的發展,將會對公司品牌形象及銷售產生負面影響。
茶企IPO困局
中國作為茶葉大國,茶飲歷史悠久,茶葉市場將近3000億元,但反映到二級市場上,A股則遲遲未迎來一家茶企。
今年4月,八馬茶業遞交招股書,衝擊創業板。
值得注意的是,八馬茶業曾在2018年終止掛牌在新三板的掛牌,而後選擇深交所。在去年10月,八馬茶業剛剛完成首輪問詢回覆,卻意外宣告中止上市。5月10日,八馬茶業創業板IPO申請處於終止(撤回)狀態。其IPO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
在問詢函中,深交所對八馬茶業的研發投入、創業板定位進行了追問,讓其進一步説明公司研發投入佔比較小、公司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的問題。
對此八馬茶業表示,公司經營理念具有較為明顯的創新及創意特徵,同時,公司將傳統茶葉零售與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進行了深度融合,屬於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符合創業板定位。
鐵觀音、謝裕大、七彩雲南等多家知名茶企都曾搶佔A股市場,但均以失敗告終。而在港股,龍潤茶於2021年年中被取消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在此之後,中國大陸在在港股碩果僅存的茶企就只剩天福茗茶了。
中國茶企上市的情況一直不是很樂觀,這和茶企背後的產業背景有關。
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標準化難,業內曾流傳着“中國七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家立頓”的説法,立頓藉助標準茶葉包的模式,成為了僅次於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第三大非酒精飲料品牌。
中國茶的產業思維更多地是將茶視為一種農產品,而並非消費品,作為高山種植的農產品,想要標準化難度會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茶葉市場雖然很大,但製作工藝複雜,就拿瀾滄古茶來説,生產普洱多存在區域性、行業集中度較低的劣勢。如何從原料到生產,再到渠道,構建標準化發展路徑,才是國內茶企應該思考的主要問題。
此外,目前的茶葉市場大多仍以個人作坊或者或處於半機械化階段的企業為主,達到一定規模並擁有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的品牌企業很少。家族企業的模式也就意味着規範化程度較低,難以符合資本快速擴張的需求。
作為茶行業的後起之秀,小罐茶曾憑藉着標準化的發展路徑,實現了彎道超車,通過下沉產業鏈,打造了統一罐裝、統一生產標準的產品,將茶行業推向標準化和工業化的重要性。
一方面是產業鏈,另一方面則是消費端。小罐茶以現代消費品思維做茶,讓茶從農產品迴歸到了消費品,通過互聯網打法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包裝設計上化繁為簡,顛覆了年輕消費者對於原葉茶傳統的固有認知。
這或許能為傳統茶企提供新的思考。通過提供標準化的產品、淡化農產品屬性,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以及資本的喜好。
有了新式茶飲,資本市場還愛喝傳統茶葉嗎?
在傳統茶上市屢遭重挫之時,新茶飲卻在資本市場上屢創佳績。
新茶飲將中國茶與奶茶進行有機結合,俘獲了大批消費者,相比傳統中國茶品牌多而不強的狀況,作為近幾年的明星賽道,新茶飲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湧入。除了奈雪,喜茶、樂樂茶等都傳出過IPO消息。
去年6月30日,奈雪的茶正式登陸港交所,正式成為“全球茶飲第一股”,在短短五年多時間內,實現港股成功上市。在奈雪的茶上市前6天,喜茶也獲得了D輪融資。
《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年底,我國飲品店門店總數約為42.7萬家,2020年年底這個數量達到59.6萬家。其中,新茶飲類門店佔比最高,達65.5%,門店數約37.8萬家。
新式茶飲的火熱,在一定程度上能為傳統茶企的破圈帶來借鑑。不論是小罐茶還是喜茶,都僅僅挖開了中國茶飲市場的冰山一角。
消費者關心的無非是產品是否好喝、以及定價是否合理,傳統茶企需要借鑑新式茶飲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供需理念。
天福茗茶曾推出新茶飲品牌“放牛斑”,大益茶業推出“大益茶庭”、八馬茶業推出tealab……近些年來,原葉茶茶企也開始試水新茶飲。
隨着Z世代漸漸成為新消費的主力,新的生活理念也成為了這羣新茶客的追求,如何利用營銷之道,通過互聯網佔領用户心智,深化標準化和爆款的思維,並保持持續打造爆款的能力,或許能成為老牌茶企的破局之道。
不過,今年以來,新茶飲行業泡沫化的問題也一再被提及,“價格戰”、裁員等事件,再次將相關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新茶飲巨頭們釋放出來的信號,似乎都不怎麼樂觀。
在營銷體系、產品體系、商業模式上,老牌茶企和新茶飲都需要繼續做探索,不變的是,茶的消費已成為剛需,中國茶飲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仍在,資本市場上茶企的角逐,依然值得期待。
(首圖來源:獵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