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全面復甦,華住逆勢擴張的背後在下怎樣的一盤大棋?
資本市場似乎營收雙增的財報數據不太滿意,次日港股開盤後即小幅向下,最終收於427.6港元,跌幅為2.51%。
但是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的投資機構對華住集團表示看好,紛紛給予“增持”或“買入”評級。
資本對華住集團復甦向好的業績有何疑慮?又是什麼原因讓投資機構紛紛對華住集團未來前景表示看好呢?
資本市場與投資機構為何會產生分歧?隨着國內外疫情的逐漸轉好,華住集團能繼續保持增長嗎?
整體業績復甦,海外業務恐成掣肘
財報顯示,2021年一季度酒店營業額為88億元,同比增長66.3%,優於之前預估61%-63%,淨收入達23.27億元同比增長15.6%,同樣優於之前預估的8%-10%的增幅,業績整體超過預期。
從具體的經營數據來看,不計DH,華住集團旗下的酒店日均價達到了209元,入住率(OCC)為66.2%,同比增長19.2%。同時,華住集團的同店RevPAR(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為138元,同比增長達50%,在一季度末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日均房價同比增長也達到了7.6%。
業績向好固然可喜,但高增長背後對應的是2020年同期的低基數,但總得來説,部分數據已經接近疫情前的水平,整體業績復甦跡象明顯。
對比營收的高增長,華住集團的盈利能力也略顯不足,據財報顯示,期內出現了2.48億元淨虧損,雖然較2020年一季度21.35億元的大額虧損,已經同比收窄了88%,但是與2020年四季度7.2億元淨利潤相比,又由盈轉虧,出現了一定的退步。
當然,華住集團一季度的虧損也是受到了大環境的影響,在2021年1、2月,上海、北京及河北省內出現了疫情的反覆,而且政府在春節期間提出了“就地過年”的號召。春節原本作為酒店的營業旺季,現在因為疫情的原因,不得不陷入停擺,
同時華住集團主要競爭對手的首旅如家和錦江國際在一季度也分別出現1.82和1.83億元的淨虧損,我們可以看到在華住集團是三家中虧損最大的。因為三家酒店均在2020年採取逆勢的擴張策略,2020年二季度華住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一度達到92.1%,而同期錦江酒店為63.04%,首旅如家僅為48%。持續的高負債,可能會對經營產生不良影響。
另外,華住集團創始人、執行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季琦提到:一、二月份疫情復發和就地過年政策對業績復甦帶來了壓力,但是自3月下旬以來,各項指標迅速復甦。未來歐洲地區的業務復甦表現會比內地更加強勁。
作為擁有大部分華住海外業務的DH酒店(德意志酒店集團),受疫情影響非常嚴重,是華住集團虧損的主要來源,2020年華住因收購DH集團導致商譽減值虧損高達4.37億元。
一季度的業績進一步下滑,DH酒店的入住率僅有18.8%,遠低於去年同期的51.7%。雖然有跡象顯示歐洲地區疫情積極好轉,但是如此低的入住率顯示海外市場的仍處於谷底,業績回暖仍需要一定的時間。
財報也表現出了對二季度業績的積極展望,若不計DH,預計二季度淨收入同比增長將達到87%—89%,這與國內清明和五一假期的出遊潮是分不開的,據悉清明和五一假期旅遊出遊分別達1.02億人次和2.5億人次,不僅完全恢復到了疫情爆發之前的水平,並創了歷史新高。
一季度各項數據的都有所回升,雖然出現了虧損,但是整體業績復甦跡象明顯,儘管預期二、三季度國內外市場回暖,海外的DH集團仍有可能成為未來業績的掣肘,疫情的反覆和華住逆勢擴張策略都可能會延緩業績復甦的腳步。
逆勢擴張的背後,如何平衡成本支出
據財報數據,截止2020年3月31日,華住集團旗下酒店數達到了6881家,但一季度仍然新開店超過200家,且待開業酒店數達到了驚人的2649家。
面對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近7000家的酒店數量遠沒有達到市場飽和,其主要競爭對手首旅如家、錦江兩家在2020年淨增新開業酒店數為分別為909家和892家。酒店行業仍處於規模上行的階段,華住集團想要守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就不得不加入“跑馬圈地”的遊戲。
經過多年的激烈競爭,以華住集團為代表的大型酒店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其中一線城市連鎖酒店數量佔總數的62%,在二、三線城市現在已經有大量的單體酒店或小型連鎖酒店,通過OTA平台的加持,以及自身的積澱,能夠與下沉市場或者説局部市場形成競爭優勢,這加深了大型酒店集團競爭焦慮,開始廣泛佈局二、三線城市及其下沉市場。
目前,線上的OTA平台的抽成比例在10%左右,而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酒店平均利潤率僅為10—20%,回本週期超過5年。本就不高的利潤率還需要向OTA平台繳納佣金,促使大型酒店傾向利用自有酒店服務系統提高自銷比例,並且繼續擴大規模,以增強同OTA平台的議價能力。
華住集團酒店規模的持續攀升,也會帶來日益增加的成本。儘管華住奉行“以加盟和特許經營為主”的輕資產模式,但是華住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仍然高企,從2016年45.8%升至2020年的78.37%,而高於競爭對手首旅如家、錦江的63%和48%,過高的債務比例顯然是不行的,華住可能需要調整擴張戰略,或者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
“節流”之後當然還要“開源“”,酒店行業面臨整體負擔較重的趨勢。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酒店平均利潤率僅10-20%,回本週期超過5年,這些因素都促使酒店行業進行轉型,不在依賴單一的住宿收入,例如華住集團就利用“華住會”系統連接線上和線下,通過提供出行、餐飲等非入住服務,來拓寬收入渠道。
回顧業績報告,不計DH,2021年一季度華住集團各項經營指標都有所復甦,但仍處於淨虧損狀態,DH酒店業績仍然低迷,可能會拖累業績,逆勢擴張的戰略,需要進行收支的平衡。
但是總的來説,隨着國內外市場的逐步回暖,持續擴張帶來的規模效應,都可能會促使華住集團業績向好的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