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你總會在誤把鑰匙鎖在家中的尷尬時刻撥通他的電話,他就是:開鎖師傅。
上世紀80、90年代,大大小小的門鎖店在街上隨處可見,黃底紅字的配匙字樣、老舊的手動打磨機、牆上鐵釘掛滿成串的鑰匙……開鎖師傅似乎身懷絕技,兩張薄鐵片在門鎖處搗鼓一番,鎖就開了。
如今,隨着智能鎖的廣泛使用,傳統的開鎖老師傅越來越少,開鎖店鋪也漸漸隱退到了深街窄巷中。
在三水區西南街道德興路,有一家開了12年的門鎖老字號——澤偉鎖業。與記憶中鎖匠的滄桑模樣不同,店主盧澤偉是一位80後的退伍軍人。當鎖匠12年來,他數次助力公安消防破“生命鎖”,救人於危難之中,也因為做事有“人情味”,在街坊中口口相傳,積累了不錯的口碑。
退伍後當鎖匠
為鑽研技術一天只睡5小時
“一開始覺得開鎖這個行業很神秘,忍不住想去探索它。”2008年,盧澤偉從部隊退伍後回到三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開鎖老師傅,讓他對門鎖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番深思熟慮後,盧澤偉立馬決定:拜師學藝、開店創業。
師傅帶進門,修行靠個人。為提升開鎖技術,盧澤偉經常拿一些複雜的鎖來“解剖”,將各部件打亂後再重新組裝。在拆了裝,裝了拆的反覆中,盧澤偉熟悉了不同鎖的結構,開鎖的技術也日益長進。
澤偉鎖業店鋪裏的工具。/佛山日報見習記者甘健欣攝
澤偉鎖業店鋪裏的配匙機器。/佛山日報見習記者甘健欣攝
門鎖行業較為特殊,為了保障安全,人們一般只會找自己熟悉信任的開鎖師傅。創業初期,盧澤偉因為沒有自己固定的客源,店裏的生意慘淡。面對入不敷出的經營狀況,他並沒有灰心,每天堅持早上6點開店,一直營業到夜裏12點多。沒有生意時,盧澤偉便鑽研開鎖技術,有時一天只睡4、5個小時。盧澤偉説,再大的困難也不放棄,這是軍人的信念。
對於開鎖,盧澤偉有着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我們修鎖的人,每個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盧澤偉説,作為一名鎖匠,要有更高的職業道德,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門鎖是每户人家的安全保障,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草率。憑着一股較真負責的勁兒,盧澤偉的名聲越傳越廣,生意越做越紅火。
盧澤偉正在為客人配鑰匙。/佛山日報見習記者甘健欣攝
澤偉鎖業店鋪裏除了傳統機械鎖外,也出售智能鎖。/佛山日報見習記者甘健欣攝
10月17日,澤偉鎖業的第三家分店開業,來捧場的老顧客陳阿姨説:“偉仔做事認真,我們信得過,有需要都找他。”
隨着智能鎖的普及,傳統的門鎖需求逐漸減少,在時代更迭的浪潮中,盧澤偉也在不斷改變着。“因為年輕,我們比一些老師傅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在盧澤偉的店鋪裏,陳列着各式各樣的智能鎖,而他自己也通過加強與廠家溝通、向同行請教交流等方式,不斷與時俱進學習門鎖的技術知識。
24小時“待機”
多次助力公安消防化解危機
開了12年的鎖,有沒有經歷過驚心動魄的時刻?盧澤偉説,太多了。
2011年的一個夜晚,剛吃完晚飯的盧澤偉正在店裏整理貨物,手機突然響起急促的鈴聲。“喂,盧師傅,有人把自己反鎖在屋內尋短見,請速來幫忙開鎖。”
盧澤偉趕到現場後,發現情況十分危急:一名女子把自己反鎖在屋內,屋內放了兩瓶煤氣,打算自尋短見,當時女子情緒異常激動,消防員不能強制爆鎖。盧澤偉迅速拿出開鎖工具,因為樓道沒有燈,一片漆黑,只能透過電燈筒微弱的光亮照明,開鎖工作進行得十分困難。
滴答、滴答……時間一秒一秒地淌過,盧澤偉心裏清楚,開鎖時間每長一分,屋內的人危險就多一分。
“啪嗒……”大約十分鐘後,伴隨一聲清脆的門鎖聲,鎖開了。消防員進入屋內時,女子已經暈倒,所幸送醫及時,最後被成功救回。
“我覺得這是軍人的責任,每次救人我都覺得非常自豪。”除了平民百姓,不少時候公安消防部門也會求助開鎖師傅。為了保證能第一時間解決這些“燃眉之急”,盧澤偉的手機總是24小時不離身。
“屋內老人中風、熊孩子反鎖……這些情況多到數不清了。”12年來,盧澤偉開過無數次“生命鎖”。盧澤偉説,做開鎖這一行,既是為了謀生,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到人。
製作中的鑰匙。/佛山日報見習記者甘健欣攝
在街坊眼中,盧澤偉還是一個有濃厚“人情味”的鎖匠。遇到家庭困難的街坊,他會選擇無償幫忙,或者只收取少量的成本費。從白手起家到小有成績,盧澤偉用責任和真誠,打造了一家有口皆碑的老字號。
在時代的洪流中,老行當會消逝,技術會更迭,但老店的精神,永遠都在淼城記憶中。
文 | 佛山日報記者官文婷
圖|佛山日報見習記者甘健欣
視頻|佛山日報見習記者甘健欣製作
編輯 | 呂小潔
好文!必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