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新湖系資本局:地產發家卻靠投資賺錢,實控8家機構組金融帝國

7月27日晚間,哈爾濱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表示,公司已完成發行股份購買湘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現持有湘財證券99.7273%股份。

此次重大資產重組完成後,湘財證券營業收入及資產規模佔哈高科整體營業收入及資產規模的比重均超過 70%,哈高科主營業務轉型為金融服務業。同時,哈高科將中文名擬變更為“湘財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名稱已取得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企業名稱變更預核准。

據東方財富數據顯示,2019年哈高科逾60%的收入來自貿易,近15%的收入來自房地產,在其主營業務構成中,並未看到資本市場服務相關業務的身影。但有趣的是,無論是東方財富還是同花順卻又都將哈高科劃分在券商行業的板塊。

對於湘財證券來説,此次借哈高科之“殼”實現上市,也意味着9年上市路終於變成現實。

9年上市路

1992年,在陳學榮的帶領下,湖南省湘財證券營業部正式成立,這也是湘財證券的前身。經過幾年的發展,1996年湘財證券正式成立。

在券商界,湘財證券曾經風光無限,據其官方網站顯示,湘財曾數次創下多個“第一”,第一家獲准設立中外合資的證券公司;唯一獲准成立國家級證券博物館的證券公司;首批獲准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首批獲准為全國性綜合類證券公司。

然而湘財證券卻沒能將這種風光和輝煌維持下去。據媒體報道,2004年、2005年時,湘財證券曾一度因自營業務鉅虧而無法自救。

在湘財證券日漸式微的同時,彼時已在地產界聲名鵲起的新湖系將目光投向了湘財證券。在加入新湖系之後,湘財證券開始謀求上市,然而卻在近10年的時間當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2011年,湘財證券提出收購同為湖南出身的財富證券同時計劃IPO,然而此次收購卻以失敗告終。IPO無望的湘財證券,轉身投向新三板,並於2014年成功在新三板上市。

2014年至2015年間,彼時已經登陸新三板的湘財證券迎來了自己登陸A股的契機。彼時,上市公司大智慧提出以定增換股合併方式,整體收購湘財證券96.5%股份,剩餘3.5%的股份將由財匯科技以現金方式購買,併購完成後,湘財證券則成為大智慧控股子公司,收購作價原則上不超過90億元。

也許是時運不濟,這場耗時兩年之久的收購,最終因大智慧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而被迫中止。有意思的是,新湖系是彼時大智慧的第三大股東。從某種程度上,大智慧收購湘財證券,更像是借大智慧的殼將湘財證券順利送入A股市場。

2017年,借殼失敗的湘財證券,正式官宣啓動IPO,再度衝擊A股市場。此時的湘財證券,雖不再“借道提速”,卻也再度經歷了失敗。直至2019年6月,A股上市公司哈高科發佈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停牌,湘財證券的上市計劃才再度進入議程,並在一年之後終得證監會審核通過。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出現的哈高科如同彼時出現的大智慧一樣,均是新湖系控股或參股的上市公司。

老牌券商,風光不再

相比於機械電子、醫療設備等領域,券商領域上市公司相對較少。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按照同花順行業分類,目前A股上市的券商企業共計46家,從1992年至今,平均每年放行2-3家企業。

與湘財證券同為湖南老鄉的方正證券,早在2011年便成功登陸A股,相比之下,湘財證券的上市之路可謂是漫長而曲折。

回溯過往,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企業想要登陸A股市場,除了合法合規,最為重要的便是業績。事實上,湘財證券作為湖南老牌券商,起步雖高,但是後勁乏力。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03年在全國的122家券商中,湘財證券股票基金交易總額、股票主承銷金額均挺近前20名;此外,湘財證券的總資產、淨資產、淨資本及營業收入均挺進了榜單前10名。

然而一年之後,湘財證券的情況“急轉直下”,在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2004年度證券公司經營業績前20名的榜單中,除了股票基金交易總額尚位列第14位之外,其餘指標再無上榜。在之後的幾年當中,湘財證券亦不再是榜單中的常客,甚至與榜單無緣。

與此同時,監管的多次問詢和處罰,也讓湘財證券處於風口浪尖。2016年8月,湘財證券因違規開户並漏報違規開户比例3.23%,被股轉系統出具警示函;2017年3月,上海盟雲移軟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重大資產重組程序違規,作為其主辦券商的湘財證券被採取出具警示函、要求提交書面承諾的自律監管措施;2018年4月,股轉系統還就湘財證券2017年年報中出現的債權資產大幅變動、待售資產核算等問題提出問詢。

2019年,湘財證券營業收入為13.89億元,相較於2018年所實現的9.89億元同比增長40.5%;淨資本為65.7億元,較2018 年的75.4億元同比下降12.9%。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2019年湘財證券實現淨利潤3.89億元,排名第55位;而早早上市的同鄉——方正證券在2019年度實現淨利潤10.08億元,位列第26位。

據金融界梳理的新湖系金融版圖,由黃偉與李萍夫婦控制的“新湖系”目前作為第一大股東直接控股了新湖期貨、湘財證券及温州銀行三家金融機構;而通過新湖中寶亦參股了包括盛京銀行、中信銀行、長城證券、陽光保險、英大證券等5家傳統金融機構。

從新湖系的金融版圖來看,湘財證券是新湖系直接掌控的“唯一”券商,其地位對於新湖系來説不言而喻。

事實上,對於湘財證券執着的上市之舉,一方面來自自己經營業績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源自其控股股東新湖系的主業“不利”。

地產商不像地產商

2003年3月,為給上海明珠城項目造勢,上海新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2090萬元拍得上海磁懸浮列車兩年冠名權,新湖二字自此名震上海灘。相比之下,新湖系的創始人黃偉,卻為人低調,其發家史至今籠罩着一絲神秘色彩。

對於黃偉創業的第一桶金,廣為流傳的説法是,上世紀90年代初,離開温州到杭州發展的黃偉,做過眼鏡生意,後介入股市,最終完成其原始資本的積累。

公開資料顯示,黃偉出生於1959年,早年畢業於温州師範學院,後在瑞安一中和温州市委黨校任職。

1994年,黃偉創立了浙江新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介入房地產行業。次年,新湖即在温州開發了香江大廈。1996年,又開發了瑞安外灘項目。2000年,新湖在杭州開發了新湖苑項目,這是新湖在杭州的第一個房產項目,也是新湖迄今開發的唯一一個經濟適用房項目。

其後,新湖開始走出浙江,相繼在安徽黃山、蕪湖、上海、遼寧瀋陽、山東泰安、江蘇南京等地開發項目。

2000年,新湖集團聯合旗下寧波嘉源實業持有紹興百大29%股份,成功控制紹興百大,並將其改組為新湖創業。其後,新湖又相繼控股新湖中寶和哈高科。黃偉則一躍成為3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新湖系就此橫空出世。

2020年3月20日,黃偉、李萍夫婦以25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胡潤全球房地產富豪榜》第68位。

通過股權穿透可以看出,黃偉打造的新湖系實則是一個標準的金字塔式結構,站在塔尖的黃偉通過控制着新湖控股,進而控制着上市公司哈高科及新湖集團。而在新湖集團旗下,亦控制着新湖創業和新湖中寶。

事實上,對於黃偉的新湖系來説,新湖創業、新湖中寶以及哈高科,三家上市公司為新湖系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2009年,新湖創業併入新湖中寶,創下首例民營上市公司“自廢殼資源整合”,外界將此舉視為黃偉主動廢殼以打造地產旗艦。

有趣的是,以地產起家的新湖系,雖然主營業務是房地產,但其利潤卻不來自房地產業務。

事實上,隨着房地產行業的日趨漸嚴,長袖善舞的黃偉開始頻頻依靠其在資本市場的馳騁反哺主業。如此一來,無形中為其“來自股市的第一桶金”又增添了幾分可信度。

財報顯示,近10年來,新湖系兩家A股公司的經營業績極不穩定。

新湖系的兩駕馬車之一新湖中寶,近10年來業績表現較不穩定,從2016年實現淨利潤58.38億元,下滑至2019年實現淨利潤21.53億元;值得關注的是,新湖中寶的投資收益佔據淨利潤比重逐年升高,從2017年開始,投資收益佔淨利潤比重已近100%,2019年更是高達169.25%。

解密新湖系資本局:地產發家卻靠投資賺錢,實控8家機構組金融帝國

從收入貢獻上,新湖中寶似乎不像房企,而更像投資公司。此外,新湖中寶亦面臨較高的債務壓力。

2016年至2019年,新湖中寶賬面貨幣資金餘額分別為191.7億元、178.1億元、160.2億元和146.9億元。而同期,新湖中寶短期借款及一年內到期債務合計金額分別為87.24億元、139.94億元、195.21億元及227億元,遠超貨幣資金餘額。此外,2016年至2019年,新湖中寶長期借款體量同樣不容小覷,分別為290.5億元、444.64億元、599.71億元及582.4億元。

而新湖系的另一大上市公司哈高科,近10年來的業績表現則更為慘淡,從2010年至2019年,哈高科每年所實現的淨利潤最高不超4000萬元,而其中大部分年份均在2000萬元左右。

解密新湖系資本局:地產發家卻靠投資賺錢,實控8家機構組金融帝國

2019年12月,新湖中寶轉讓上海明珠城項目35%股權給綠城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後,次年4月,再度轉讓其持有的上海中瀚和浙江啓豐35%股權及相應權利和權益給綠城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彼時,在外界看來,新湖中寶的這兩宗買賣更像是緩解資金困境之舉,然而幾天後的一宗買賣卻又顛覆了業內的看法。

4月26日晚,新湖中寶發佈公告稱擬以現金30.685億港元認購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3.23億股H股股份,交易完成後,新湖中寶將持有綠城中國12.95%股份,成為第三大股東。

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新湖中寶完成了角色的轉換——從蓋房子到投資房地產。如此看來,新湖系作為曾經的地產商似乎開啓了轉型之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15 字。

轉載請註明: 解密新湖系資本局:地產發家卻靠投資賺錢,實控8家機構組金融帝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