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郭美婷
9月28日,AI企業第四範式(06683.HK)正式登陸港交所,開盤價報63.1港元/股,漲超13%。截至當日收盤,第四範式報58.5港元/股,市值為271.4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53.39億元)。
這是繼商湯、創新奇智之後,又一赴港上市的AI企業。今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AI大模型攪動一池春水,多家AI企業紛紛奔赴上市之旅。據時代週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第四範式在內,已有30家左右的AI和數字化、智能化相關公司在港交所排隊等待上市。
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司馬華鵬表示,“AI與智能化相關公司密集地選擇赴港上市,一方面原因是A股IPO審核趨嚴及美股上市仍有阻礙,港股相對寬鬆的環境使其備受盈利能力尚且不佳的AI企業青睞。”
但盈利難、連年虧損仍然是幾乎所有AI創業企業面臨的共同困境,此前商湯、雲從科技等企業試圖通過上市補血,但股價在上市後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AI企業單純通過上市融資補血維持生存的模式或難以為繼,如今的港股也已越來越不相信長期故事,更多要求企業有肉眼可見的業績兑現,對於這些企業而言,這可能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赴港上市,背水一戰?
上市這條路,第四範式走了兩年。
2021年8月,第四範式向港交所首次遞交招股書,擬主板掛牌上市,計劃募資約37.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5.4億元)。此後又分別於2022年2月23日、2022年9月5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申請,但三次均未通過聆訊。到今年3月6日,第四範式第三次申報稿轉為失效。
僅一個月後,第四範式四度遞交招股書。最終,在今年9月,第四範式通過了聆訊,並於9月18日至9月21日正式招股。
9月28日,第四範式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發行價為55.6港元,發行1840萬股,募資淨額為8.35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7.80億元)。首掛上市後,開盤價報63.1港元/股,漲超過13%。
第四範式的IPO之旅終於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點。但在港交所,還有許多AI企業正在排隊等待上市。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賽道火爆,資本燒錢正酣,據時代週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在港交所等待上市的116家企業中,有30家左右與AI類、數字化和智能化相關公司。其中,包括智能語音公司“雲知聲”、生成式AI與語音交互公司“出門問問”、AI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及交互式AI公司“聲通科技”等。
(時代週報記者據港交所資料不完全梳理)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港股市場具有較高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對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較大;同時,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較為穩定,有利於企業在上市後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此外,港股市場的監管環境相對較為寬鬆,有利於企業實現合規經營。”
另一方面,部分企業或面臨股東要求和撤資的壓力,不得不“趕鴨子上架”。
司馬華鵬分析,目前尋求上市的AI企業自成立已有一定年限,此前經歷了多輪融資。到如今,一些資本開始進入退出期。他坦言:“這是部分AI公司急於尋求上市背後的較大推動力。”
第四範式招股書顯示,第四範式在2020年至2022年間,虧損淨額分別為7.5億元、18.02億元、16.53億元。2023年一季度第四範式虧損淨額為3.04億元,負債淨額為18.29億元,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額為4.61億元。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第四範式對資金的渴求。
今年1月15日,第四範式投資者與公司股東簽署終止協議的補充協議,將觸發撤資權的一個條件由“D系列融資完成後48個月內或終止協議簽署之日起18個月內未完成上市”變更為“於2023年12月30日前,沒有上市”。也就是説如果第四範式如果今年內沒有完成上市,可能觸發協議相關撤資條款
同樣設置特別權利恢復的條款的還有聲通科技、英矽智能等。
聲通科技招股書內容也顯示,所有投資者特別權利在公司提交港股上市申請後自動終止,但若公司在2024年底(或就若干投資而言於2025年底)之前未能實現上市、撤回申請或申請被拒絕情況任發之一,所有特別權利自動恢復。
英矽智能的招股書同樣顯示,贖回及領售權將於以下較早者發生時自動恢復:聯交所退回或拒絕;公司通知聯交所撤回;失效後六個月內並無向聯交所重新提交;或公司未能於公司第六次經修訂及重述的組織章程大綱及細則生效之日(即2023年6月27日)起12個月內實現合資格。
類似的AI公司在港股排隊,不僅為了“補血”,更是害怕“失血”。
造血不行,融資可以續命?
迄今為止,盈利難、連年虧損幾乎是所有AI創業企業難以破解的“魔咒”。
除第四範式外,仍在港交所排隊上市的雲知聲2020年至2022年分別淨虧損2.98億元、4.34億元和3.75億元,三年來虧損累計超11億元;優必選同期淨虧損分別為 7.07億元、9.18億元、9.87億元;聲通科技2022年由盈轉虧,虧損8581.1萬元,過去兩年分別獲得利潤3488.9萬元、3638.4萬元;出門問問則在2022年扭虧為盈,錄得經調整後淨利潤1.09億元,2020年及2021年經調整後淨虧損為1.57億元、7343.9萬元,整體而言商業變現能力也不高。
高研發投入是大多數排隊上市AI企業的虧損原因之一。
相關公司的招股書顯示,第四範式、雲知聲、優必選等企業的研發投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均在50%左右。第四範式還計劃在未來三年將此次IPO所募得資金的60%將被用於加強基礎研究、技術能力和解決方案開發。
郭濤提到,AI技術的研發週期長、投入大,企業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實現盈利。而且,AI行業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企業需要在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等方面不斷創新以保持競爭力。
第四範式目前已經做到細分賽道的第一名了。根據灼識諮詢的報告,按2022年收入計算,第四範式是中國最大的以平台為中心的決策類人工智能提供商,佔據22.6%的市場份額,遠高於行業第二名12.3%的市場佔有率。但從招股書透露信息來看,市場份額排在第四範式之後的四家企業疑似百度、阿里、華為和騰訊。這些企業的規模、資源和資金都遠超第四範式,可謂是“羣狼環伺”。
AI企業希冀通過上市來“補血”。然而從目前來看,即使是已經實現上市的商湯、雲從科技等,業績兑現和資本市場表現都不算太好。
“AI四小龍”之一商湯於2021年12月30日登錄港股市場,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營收14.33億元,同比增長1.3%;淨虧損同比收窄2.0%,但淨虧損額度依然高達31.43億元。
無獨有偶,2022年5月27日,雲從科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功上市。今年上半年,雲從科技的營收為1.64億元,同比下降58.16%;淨虧損3.04億元,同比收窄6.53%。
Wind數據顯示,商湯股價年迄今跌幅為37.39%,雲從科技股價年迄今則漲34.79%。但二者如今的股價早已跌破發行價。雲從科技IPO發行價為每股15.37元,截至9月28日A股收盤,雲從科技報14.74元每股,與前一天的收盤價持平。商湯香港IPO發行價定為每股3.85港元,截至9月28日港股收盤,商湯跌1.44%收1.370港元每股。
第四範式首次衝擊上市計劃募資38億,最終實際募集資金為8.35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7.80億元),距離最初募資計劃已縮水近8成。
透鏡諮詢創始人況玉清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此前,第四範式IPO遇阻,大概率是與基石投資人其他機構之間在估值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像香港這種成熟市場,已經越來越不相信長期故事了,要求企業有肉眼可見的業績兑現,這對於第四範式可能是個挑戰。
況玉清認為,靠不斷融資持續輸血維持生存的模式是難以為繼的,如商湯等企業的技術門檻較高,但商業化落地表現比較尷尬。部分AI企業營收規模太小,研發投入太高,且AI技術迭代速度快,不確定性太多了。
“前期估值與業務不匹配,被嚴重高估是導致部分AI類企業如今尷尬處境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補充道。
大模型能砸出未來嗎?
去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爆火出圈,讓沉寂已久的AI行業看到了新的商機。
第四範式此次也是攜大模型上市。今年3月,第四範式推出了專為業務場景設計的企業級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式説”(SageGPT);4月,第四範式又發佈了“以生成式 AI 重構企業軟件(AIGS)”的技術戰略,用大模型切入企業軟件市場。
而在待上市的AI企業中,也有不少將大模型作為主打“賣點”之一。如雲知聲打造的山海大模型,出門問問2020年開發出大模型UCLAI,今年升級為“序列猴子”等。
郭濤認為,隨着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將加速滲透到各個行業和場景中,可以提高AI企業的營收增長,但需要在成本、質量和風險等方面進行權衡和考慮。
況玉清對此並不樂觀,大模型的研發往往需要成百上千億投入。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研發投入分別為233億元、538億元和614億元。對比之下,目前市面上的許多企業在資金投入、算力支撐等方面都不足以進入到大模型的競爭序列當中。
在司馬華鵬看來,大模型發展時日尚短,行業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沉澱和轉型。今年以來,AI企業的赴港上市潮,也是在試探市場對AIGC的反饋和反應,希望在此風口之下疊加一個較好的價值認可。
他建議,相比於基礎大模型功能的開發,AI初創企業可以找尋細分賽道,同時在原有大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微調和訓練;其次,探索AI Agent也是初創企業參與大模型市場的一個方向;此外,未來隨着大模型的普及,大模型培訓賽道也愈發地成為關注方向之一,幫助企業進行大模型的學習和使用,相當於汽車產業中“駕校”的角色。
從目前市場認購情況及開盤股價表現來看,市場對於第四範式的發展態度相對積極。截至9月28日收盤,第四範式漲5.22%報58.5港元每股,股價最高達65港元每股,總市值271.4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53.3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