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家銀行“體檢”報告出爐 高質量發展從何處着手?

11月18日,由《清華金融評論》主辦的新格局下銀行業發展新趨勢研討會線上成功舉辦。會上,《清華金融評論》首次發佈“2021中國銀行業排行榜200強”,並進行了深入解讀。

200家銀行“體檢”報告出爐 高質量發展從何處着手?

《清華金融評論》發佈中國銀行業排行榜

《2021中國銀行業排行榜200強: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護航實體經濟行穩致遠》報告中提及,總體來看,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中國商業銀行堅持秉承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使命,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穩妥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銀行業經營穩健,風險總體可控,經營指標及監管指標均處於較好狀態。

疫情影響內源性資本補充,資本充足率保持較高水平。核心一級資本淨額增速放緩,內源性補充能力下降。資本充足率整體保持較高水平,半數以上銀行出現下降。

存貸款保持較快增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2020年商業銀行的貸款餘額、吸收存款能力等指標明顯增長。總資產規模較快擴張,城商行、農商行增速“領跑”。六大行貸款佔比超五成,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保持高增長。吸收存款穩步回升,中小銀行增速領跑。

疫情衝擊淨利潤下滑,2020年全國商業銀行淨利潤下降2.7%,但行業整體運行平穩。大型商業銀行仍為“定海神針”,淨利潤均保持了正增長。各類型銀行淨息差普遍下降,農村商業銀行降幅最大。超半數銀行成本收入比穩中趨降,加強成本管理效果明顯。資產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顯著高於行業水平,資本獲利水平普遍下行。

不良貸款率下降,風險抵補能力較強。不良貸款率整體有所下降,農村商業銀行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撥備覆蓋率普遍有所下降,風險抵補能力較為充足。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首先對“2021中國銀行業排行榜200強”的權威性及影響力給予肯定。他指出,受到當前政策及疫情影響,由於實體經濟增長乏力、市場風險偏好水平降低,導致銀行經營壓力加大。目前來看,銀行業“頭部效應”顯著,大型商業銀行集中下沉,末端市場競爭激烈,戰略轉型困難,如何做精做優成為銀行業亟需解決的痛點。

談到資本補充,郭田勇認為,未來銀行業如果要打破資本怪圈,需要從提高資本收益入手,依靠輕資本、輕資產獲取收入,積極轉型;對於中小商業銀行,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存在較大發展空間。最後,他提到資本監管力度可根據宏觀經濟情況與銀行發展現狀進行適當調整,給予政策支持,促使銀行業更好的發揮其戰略作用。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發表點評與展望。他認為,現今銀行業整體面臨巨大調整。從外部環境到行業自身主觀動力來看,中國銀行業的規模擴張空間都在減弱,考慮到資本成本的上升,簡單以資本擴充來帶動貸款增長的模式難以持續,銀行經營理念需要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形成新的發展動力。理論上來講,未來銀行負債端將調整至零售業務。

曾剛指出,銀行資產端業務也應轉向輕資本經營,實現收入來源的低成本消耗。同時,通過信貸結構進一步調整,提升銀行貸款溢價能力。從長遠來看,資本規模只是評估銀行發展空間的指標之一,可持續的銀行其市值應相對合理、能夠擴充現有業務能力和空間,銀行業未來的轉型方向需要更追求效率以及業務結構的優化,真正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並更好地服務支持實體經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黨委委員、副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清華金融評論》副主編張偉認為,當前中國銀行業正處於大變局、大疫情、大浪潮中,無論是全球經濟還是中國經濟,均呈現出“三高”“三低”的特徵,具體表現為高債務、高泡沫、高波動、低增長、低利率以及暫時的低通脹,這對於銀行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及流動性將產生不利影響。

張偉表示,機會與挑戰共存,科技浪潮下,數字化轉型成為中國銀行業發展的突破口,銀行機構自身業務數字化及管理數字化需要雙管齊下。最後,他提出,銀行業發展需順應宏觀指引,當前雙碳目標及共同富裕是中國經濟下一階段的政策重點,也是銀行轉型需要努力的方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5 字。

轉載請註明: 200家銀行“體檢”報告出爐 高質量發展從何處着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