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清华金融评论》主办的新格局下银行业发展新趋势研讨会线上成功举办。会上,《清华金融评论》首次发布“2021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并进行了深入解读。
《清华金融评论》发布中国银行业排行榜
《2021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护航实体经济行稳致远》报告中提及,总体来看,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坚持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银行业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经营指标及监管指标均处于较好状态。
疫情影响内源性资本补充,资本充足率保持较高水平。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增速放缓,内源性补充能力下降。资本充足率整体保持较高水平,半数以上银行出现下降。
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2020年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吸收存款能力等指标明显增长。总资产规模较快扩张,城商行、农商行增速“领跑”。六大行贷款占比超五成,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保持高增长。吸收存款稳步回升,中小银行增速领跑。
疫情冲击净利润下滑,2020年全国商业银行净利润下降2.7%,但行业整体运行平稳。大型商业银行仍为“定海神针”,净利润均保持了正增长。各类型银行净息差普遍下降,农村商业银行降幅最大。超半数银行成本收入比稳中趋降,加强成本管理效果明显。资产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显著高于行业水平,资本获利水平普遍下行。
不良贷款率下降,风险抵补能力较强。不良贷款率整体有所下降,农村商业银行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普遍有所下降,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首先对“2021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的权威性及影响力给予肯定。他指出,受到当前政策及疫情影响,由于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市场风险偏好水平降低,导致银行经营压力加大。目前来看,银行业“头部效应”显著,大型商业银行集中下沉,末端市场竞争激烈,战略转型困难,如何做精做优成为银行业亟需解决的痛点。
谈到资本补充,郭田勇认为,未来银行业如果要打破资本怪圈,需要从提高资本收益入手,依靠轻资本、轻资产获取收入,积极转型;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最后,他提到资本监管力度可根据宏观经济情况与银行发展现状进行适当调整,给予政策支持,促使银行业更好的发挥其战略作用。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发表点评与展望。他认为,现今银行业整体面临巨大调整。从外部环境到行业自身主观动力来看,中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张空间都在减弱,考虑到资本成本的上升,简单以资本扩充来带动贷款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银行经营理念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形成新的发展动力。理论上来讲,未来银行负债端将调整至零售业务。
曾刚指出,银行资产端业务也应转向轻资本经营,实现收入来源的低成本消耗。同时,通过信贷结构进一步调整,提升银行贷款溢价能力。从长远来看,资本规模只是评估银行发展空间的指标之一,可持续的银行其市值应相对合理、能够扩充现有业务能力和空间,银行业未来的转型方向需要更追求效率以及业务结构的优化,真正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并更好地服务支持实体经济。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委员、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张伟认为,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大变局、大疫情、大浪潮中,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均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高债务、高泡沫、高波动、低增长、低利率以及暂时的低通胀,这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及流动性将产生不利影响。
张伟表示,机会与挑战共存,科技浪潮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突破口,银行机构自身业务数字化及管理数字化需要双管齐下。最后,他提出,银行业发展需顺应宏观指引,当前双碳目标及共同富裕是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政策重点,也是银行转型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