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9月3日午間公告稱,公司於9月2日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簡稱“臨港新區管委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來源:公司公告
根據合作框架協議,中芯國際和臨港新區管委會有意在上海臨港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自貿區”)共同成立合資公司,該合資公司將規劃建設產能為10萬片/月的12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項目,聚焦於提供28納米及以上技術節點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
9月3日上午尾盤,中芯國際A股、H股分別拉昇3.13%、1.64%,總市值2302億元。
來源:Wind
還將引入第三方資金
根據公告,上述項目計劃投資約88.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573億元。合資公司註冊資本金擬為55億美元,其中,中芯國際擬出資佔比不低於51%,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定的投資主體擬出資佔比不超過25%。
中芯國際與臨港新區管委會將共同推動第三方投資者完成剩餘出資,後續根據第三方投資者出資情況對各自出資額度及股權比例進行調整。中芯國際將負責該合資公司的營運及管理。
公告顯示,臨港新區管委會成立於2019年8月,繫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派出機構。臨港新區管委會負責落實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各項改革試點任務,以及區內投資、貿易、金融服務及資源規劃的管理工作。
中芯國際表示,通過把握臨港自由貿易區發展集成電路行業的戰略機遇期,上述項目將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和客户需求,推動本公司業務發展。公司認為該項目有利於促進公司擴展生產規模和提升納米技術服務,從而獲得更高回報。
公司在手資金充裕。半年報顯示,中芯國際貨幣資金餘額為753億元。
投入千億資金擴產
其實,宣佈在總部上海擴產之前,中芯國際已經在北京、深圳兩地啓動擴產計劃。
2020年7月底,中芯國際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成立合資企業從事發展及運營聚焦於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項目首期計劃投資76億美元,最終達成每月約10萬片的12英寸晶圓產能。
今年3月,中芯國際發佈公告稱,公司將聯手深圳政府,引入第三方資金,計劃投資23.5億美元建設一座月產能約為4萬片的12英寸晶圓廠。投資額摺合人民幣約為153億元。
加上最新擴產計劃,三個項目合計的投資額摺合人民幣約合1217億元。
中信證券電子團隊認為,在行業產能緊缺背景下,中芯國際成熟製程產能持續滿載,長期看好公司以較高資本開支持續擴產做大規模,並持續開展先進技術研發。公司具備超越國際二線廠商的能力,為芯片製造核心標的。
業內人士預計,至少到2023年,晶圓代工行業的景氣度將保持在高位。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日前傳出全面漲價的消息,系十年首次。而晶圓廠的漲價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集成電路產品旺盛的市場需求帶來的供不應求。
產能擴張計劃不變
由於去年底被列入實體清單,採購週期延長,市場對中芯國際能否如期推進擴產計劃存有顧慮。8月上旬,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二季度電話會議上稱計劃不變。
趙海軍説:“設備到達主要發生在下半年,出貨體現在四季度或來年的一季度。從現在拿到的供應商承諾來看,應該説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北京廠12英寸增加一萬片,在12月出貨;8英寸擴產主要在深圳和天津,增加4.5萬片,會在四季度實現。”
趙海軍表示:“被列入實體清單以來,中芯國際一直在困境中前行,公司全體也一直在努力,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生產連續性方面,我們積極與供應商方面配合,保證對客户的承諾得以實現,成熟工藝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降低。”
稍早前,中國證券報記者實地走訪中芯京城一期工程項目建設現場發現,相比半年前破土動工時的場景,已有多座單體建築拔地而起,大量起重機正在有序作業。“晚上也有人在幹活。工人吃住都在工地。”一位安保人員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