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2022年我國下沉人羣可投資金融資產將達101.7萬億

北京商報訊(記者 嶽品瑜 劉四紅)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線上投資理財已成為大勢所趨。9月4日,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發佈《互聯網理財與消費升級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20 年以來,疫情進一步強化了理財服務的線上化趨勢,互聯網理財業務的無接觸性、便利性等優勢得以不斷凸顯,線上理財銷售、線上徵信、線上理賠等業務發展迅速。

不過,報告也指出,當前我國理財市場存在“缺口”,難以滿足居民潛在旺盛理財需求。儘管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但是財富積累作為存量受增速影響較小。從 2018 年開始,無論從規模還是產品來看,我國資產管理市場的增速均逐漸放緩。其中信託、證券業的理財規模和銀行、證券業的理財產品數量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究其緣由,目前,我國大多數理財業務線上化水平較低,導致市場觸達難、獲客成本高、運營效率低下、客户體驗差等問題,進一步制約着理財業務發展。同時,我國傳統理財服務門檻高、產品種類少、理財覆蓋度低,導致大量投資者特別是下沉人羣缺乏投資理財機會,居民理財投資較為單一,而這也給互聯網理財發展留下空間。

報告指出,互聯網理財作為傳統理財的重要補充,是數字時代的大勢所趨。其中便表現在:隨着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理財服務已經突破了空間和時間限制,將產品觸角延伸至每一個手機用户,特別是能夠為更多長尾客户提供高質量理財服務。報告總結道,互聯網理財可優化中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青年人羣和下沉人羣成為互聯網理財“明日之星”。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截至2019年6月,我國線上理財用户達1.69億人。報告指出,互聯網理財平台培養了下沉人羣的理財習慣,其中,三線及以下城市和農村的“小鎮青年”理財人數年增長14.13%,高於城市青年3.34%的負增長。據預估,2022年,下沉人羣的可投資金融資產規模有望達到101.7萬億,互聯網理財在下沉人羣中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7萬億。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執行所長宋科表示,相較於傳統理財業務,互聯網線上理財降低了門檻,讓不同地區和背景的人都能平等享受到金融服務,真正做到了金融的普惠。

不過,報告發現,小鎮青年們的理財技能相對缺乏,雖然更願意投資,但在效果上,三線及以下羣體的理財收益人羣佔比要低於一二線人羣,還需要吸收更多理財知識。

“三線及以下城市和農村居民也有大量理財需求,並需要建立更為科學的理財觀念,”螞蟻集團財富事業羣常務副總裁祖國明談道,目前支付寶理財平台與超過300多家金融機構合作,用户在理財的任何階段都能夠獲得專業機構、理財專家、內容社區等提供的服務。

針對後續我國理財業務轉型發展,報告提出建議,當前,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平台各有所長、優勢互補。後續,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平台要緊密合作,積極發展智能投顧,推動理財線上化,不斷開創服務新模式。

同時,要加強金融投資者教育,注重金融知識“向下”普及,進一步加強對投資者尤其下沉人羣的金融知識教育和普及,激發更多的理財需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5 字。

轉載請註明: 報告:2022年我國下沉人羣可投資金融資產將達101.7萬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