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劉世錦:城市羣未來十年,至少有70%的經濟增長潛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2e/f4b3cf1ac0a43577.jpg)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周瀟梟
編輯:週上祺
8月23日,《比較》編輯室和北京基金小鎮共同舉辦的“後疫情時期的中國經濟增長”研討會暨《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戰疫增長模式》新書發佈會在線上舉行。
作為《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的主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發佈會上介紹了該書的主要內容,並分享了他本人關於中國經濟的最新思考。
重點如下:
01、關於經濟形勢:全年可爭取3%左右的增速
“疫情暴發之初我們的判斷是,二季度出口可能會大幅下滑。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出口只是小幅的負增長,説明中國出口行業這次表現出非凡的競爭力,證明中國出口行業能經受大風大浪”,劉世錦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中國經濟的一次壓力測試,這次不期而遇的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大壓力。疫情衝擊下,一季度我國經濟下跌6.8%,但二季度經濟增速恢復至3.2%。
劉世錦表示,從整個經濟形勢來看,上半年包括7月份,中國經濟的表現是符合預期的,部分指標超出預期,比如出口就超出很多專家的判斷。
疫情衝擊雖是短期的,但可能帶來部分永久改變。
劉世錦表示,目前供給側恢復較快,但需求端恢復較慢。這反映出,企業或機構的反應速度,要快於個人。疫情推動了“數字化生存”,部分需求可能會永久性減少。比如今天開的這個會,線上效果不錯。原來可能要找個地方,部分參會人員還要坐飛機、住酒店、餐館消費等。所以,疫情可能會影響部分服務業,包括航空業、酒店業、餐飲業等。
“中國經濟總體恢復不錯,儘管恢復有不平衡的狀況。如果正常的話,三四季度應該能恢復到5%-6%的增速,全年可以爭取3%左右的增長”,劉世錦表示。
劉世錦還指出,正常情況下,明年我國增長速度應該是在7%左右,甚至更高一點,因為今年的基數比較低。所以評價這段時間的增長,可以把2020年和2021年加起來,兩年平均能有5%左右的增速就相當不錯了。
按劉世錦提出的“相對增長率”的概念,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為6.1%,全球經濟增速為2.9%,中國的相對增長率差值為3.2個百分點。如果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能達到3%,全球經濟增速若為-3%,那相對增長率會達到6個百分點。相對增長率從去年的3.2%到今年的6%,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狀況不錯。
02、經濟回到正常軌道後,應拓展“結構性潛能”
劉世錦表示,從宏觀政策來講,前一段時間是個特殊時期,出台了很多非常規的措施,以宏觀救助為主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大量推出。隨着經濟逐步回到正常的增長軌道,宏觀政策也應該要回歸到常態。
“當然,目前還不宜明顯收緊,但要防止資金過度流向股市、房市。今年宏觀槓桿率上升應該是無法避免了,在穩定宏觀槓桿率的前提下,要防控金融風險。另外,宏觀政策要關注,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劉世錦表示。
早在5月份,債市收益率有所上升,資金面有所趨緊,市場已經感知到:前期應急政策要回歸常態的信號。7月初股市大漲,牛市情緒高漲,政府層面也在積極穩預期,提醒市場風險。上半年數據發佈之後,中央明確堅持不以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手段。
年中政治局會議對下半年宏觀政策做出部署,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等。
劉世錦表示,經濟受到很大沖擊後,宏觀政策的作用比較明顯。但宏觀政策的作用是短期的,隨着經濟轉到正常軌道,注意力應該放到拓展“結構性潛能”上來。
中國經濟要想保持中速增長,必須要拓展一些新的結構性潛能。
所謂“結構性潛能”,是指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經濟體,在技術進步、產能和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潛能。
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追趕潛能。二是新湧現的潛能,特別是數字技術和綠色發展。
劉世錦表示,去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多數發達經濟體在4萬美元以上,美國人均GDP是6萬多美元。
“我們和發達經濟體至少有3萬美元的差距。近幾年,大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狀況有比較多樂觀的估計,但從人均GDP的角度來説,3萬美元的差距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追趕的潛力很大。我們還要吸收發達國家的一些先進技術、管理、體制機制等經驗”,劉世錦指出。
03、新形勢下的“雙循環”應該有兩個特點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
劉世錦指出,現在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其實我們歷來如此。
1、無論是國內循環,還是國際循環,出發點和歸宿都在於國內,是以內需為基礎,為了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2、從國際範圍來看,大國一般都是以內需為主,即使對外開放度比較高,外貿佔比比較低。只有一些小型經濟體,外貿佔GDP的比重比較高。
3、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經濟體,我們不僅擁有超大型的國內統一市場,還擁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羣體有4億人,這麼大規模的體量就只有中國。和其他大國相比,中國更有必要和可能形成以內需為主的經濟大循環。
4、中國現在已經進入這麼一個增長階段,那就是服務業佔比逐漸提升、並處於主導地位。儘管由於數字技術的發展,服務業的供給和需求出現分離,比如歐冠比賽發生在歐洲,但大量觀眾來自中國,這個時間和空間可以分離。但是,大部分服務業還是本地化的、不可貿易的。隨着服務業佔比不斷提升,內需比重也在不斷上升,這是必然趨勢。
既然我們一直如此,為何此刻要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呢?
劉世錦指出,這是有眾所周知的背景。
1、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外需在萎縮。不僅外需在萎縮,外部供給能力也在下降。中國進口減速明顯,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外部供給能力跟不上。
2、全球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部分外需市場有可能會收縮。
3、全球化遭遇逆流,出現了卡脖子、斷供等狀況。包括中國在內,不只是中國,一些大中型的經濟體可能都要被迫實施“產業備胎戰略”。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我們一直在搞國內大循環,但是現在的大循環至少有兩個特點:第一要提高內需比重,第二要提高關鍵技術、重要產業鏈的可替代性和抗衝擊的韌性。這並不意味着對外開放的後退,更不是關起門來搞自給自足。相反,我們實際上需要一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劉世錦強調。
04、中美脱不了鈎,更高水平的開放要適應週期變化
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是怎樣一種開放呢?劉世錦列舉了五個特點。
1、適應不同國家地區市場變化的開放。
比如,美國不開放了,但美國以外的市場還很大。
2、適應開放程度週期性變化的開放。
“我們以前對開放過於樂觀,其實全球化進程是有波折的,可能出現週期性變化。我不認為,當前全球化遭遇逆流是一種常態。過一段時間,情況可能發生變化,我們對全球化的長期發展要有信心。美國的國內政治、政策、開放等,都可能變化。中美是脱不了鈎的,中美之間的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合作,這個大趨勢也不會變。所以,我們要有周期的概念,要適應這種週期變化”,劉世錦指出。
3、應該是更有韌性、彈性、抗衝擊性的開放。
比如,遭遇斷供等問題,通過備胎戰略來應對。中國仍然要繼續開放,利用全球化進行分工合作。
4、基於制度和規則的開放。
5、能夠維護和引領全球化長期發展的開放。
05、如何打通“國內大循環”?
劉世錦表示,要打通國內大循環,需要把痛點打通,當前重點是要深化要素市場改革。
在劉世錦看來,由於都市圈、城市羣能產生集聚效應,帶來更高的要素生產率,未來十年至少70%-80%的經濟增長潛能,特別是創新潛能,可能都來自於此。應該要以都市圈、城市羣的發展為龍頭,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
具體到都市圈、城市羣,劉世錦認為要推進以下兩方面的要素市場改革。
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特別是創造條件讓宅基地有序流轉。
2、推動空間規劃和公共資源配置的改革,應該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比如按照人口流向來分配用地指標、財政補貼資金等,按人口布局變化定期調整規劃。
劉世錦認為,當前中國實體經濟存在三大短板。
1、在基礎部分,我們的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性壟斷。
2、在主體部分,我們需要消費結構升級,但中等收入羣體規模不夠大。
3、在高端部分,我們的基礎研發能力,特別是原始基礎研究、源頭創新方面的能力比較弱。
“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應該提出另外一個目標,就是中等收入羣體倍增。也就是,由現在的4億人左右,用十年或者更多一點的時間,能夠達到8億-9億人規模。壯大中等收入羣體,提高他們的收入、擴大消費,是擴大國內大循環的主要着力點”,劉世錦指出。
如何提高收入、擴大消費呢?
劉世錦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要利用這點帶動商業模式的創新,進而帶動技術創新。通過提高生產力,將中國變成一個生產基地和創新大國。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完善社會政策,推動人力資本的提升。隨着中等收入羣體規模的擴大、收入的提高,消費能力才能提升。這樣,經濟才能進入良性循環,這才是國內大循環的基本含義。
簡而言之,消費、人力資本提升、生產大國和創新大國,通過推進這幾方面工作,促進經濟形成良性循環,來形成國內大循環。
劉世錦還進一步提出,對於推動創新方面,建議可以在創新居於前列、科教資源豐厚的若干城市,比如杭州、深圳、內地的部分城市,像當年辦經濟特區那樣,創辦高水平大學教育和研發特區。
“我們關鍵要營造有利於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學發現的機制和文化,吸引全球一流人才,產生諾貝爾獎級的成果”,劉世錦表示。
劉世錦還指出,對外開放方面,應該謀劃一些更具想象力和前瞻性的重大舉措,必要的時候可以推出零關税、零壁壘、零補貼的政策。在全球化的理念和規則制定上,中國不能往後退,應該繼續往前走,對全球開放發展起來引領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