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源:正和島
01
今天,是沃倫·巴菲特90歲生日,這位美國投資家出生於1930年8月30日,在今年4月發佈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上,他以675億美元的財富名列第四。
由於巴菲特大量持有蘋果公司股票(是該公司的第五大股東),隨着蘋果股價從4月份的270美元漲到最近的500美元,他的財富還可能大幅上升。
巴菲特是唯一靠投資進入全球前十大富豪榜的人,但他每年的投資收益率並不高。在2019年致股東的信中,他回顧了1957年至2018年的62年收益率,最好的一年有59%,最差的一年還虧了近10%,平均算下來,年化收益率只有19.91%。
我身邊很多人也在買股票,聽他們説話的語氣,實現年化收益率19.91%肯定不在話下,一年翻番也不是沒可能。可是,為什麼做投資的大神那麼多,巴菲特卻只有一個?
巴菲特説過,複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蹟。通俗的説,複利就是利滾利,一年兩年實現19.91%的投資收益不難,但如果你像巴菲特一樣,以10萬美元起步,連續62年實現這樣的收益,你就是世界首富之一。
複利的魅力,在財富規模小的時候不明顯,但隨着財富增長,其巨大的威力才顯現出來。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巴菲特所管理的伯克希爾公司的市值,2009年,該公司市值只有1221億美元,到了2019年,市值就達到4940億美元。
有人統計過巴菲特的身價,他60歲的時候,個人財富還不到5億美元,他人生中99%錢都是在60歲以後賺到的;而他所管理的公司的市值,有75%都是在80歲以後創造的。
巴菲特的勵志故事,給我們三點關於賺錢的啓示:
第一,賺錢不能急、而要穩,不要老想着一口吃成個胖子,但要堅持不懈,一口一口地吃成個胖子;
第二,賺錢不要怕晚,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你人生中賺錢最多的時刻還遠未到來;
第三,複利奇蹟的威力與財富規模成正比,在複利原則下,有錢的會越來越有錢,所以儲蓄和投資都要趁早。
02
巴菲特一生都在積累財富,而且他越有錢,就越會賺錢。不僅巴菲特如此,金錢似乎有嫌貧愛富的天性,全球的財富都在向有錢人集中。
據統計,2019年全球最富有的500人,淨資產達到了5.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2萬億美元;而2018年全球最貧困的半數人口(38億人)的財富加起來不到1.4萬億美元,這還不如全球最有錢的26個人多。
美國作為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財富的集中化趨勢也很明顯。有一份2012年的報告顯示,美國最富有的0.01%人口,擁有全國11%的財富;最富有的0.1%人口,擁有全國22%的財富;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全國40%的財富;而且,富人佔有財富的比例還在逐年增加。
《聖經·馬太福音》中一則寓言:
一個人出國前,把三個僕人叫來,按他們的才幹分別給了他們一些銀子。最有才幹的僕人,用這銀子做買賣,連本帶利賺了一倍;最沒才幹的僕人把錢埋在地裏,等主人回來後如數奉還。
於是,主人奪過沒才幹僕人手裏的錢,交給最有才幹的僕人,並説:“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個故事,被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為“馬太效應”,指社會的資源、機會和財富,會向已經取得優勢的人手裏集中,從而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現象。
中國歷史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規律,其實這背後,就是“馬太效應”在作祟——社會的財富、權力不斷向少數人集中,貧富差距也不斷加大,最終導致階級矛盾爆發、社會秩序崩潰,然後戰亂不斷、人口大規模減少,直到改朝換代,又開始一輪新的循環。
如果資源趨於集中的“馬太效應”是社會規律,那自然規律則與之相反——富餘的會被削減、不足的給予補充。
比如在自然界,高山峻嶺會被風化,慢慢變成小山包,而深谷盆地會逐漸被淤泥和風沙填滿,慢慢變成平原;再比如在動物界,凡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獅子老虎之類,它們的生育率通常比較低,而食物鏈底端的動物,老鼠兔子之類,生育能力通常很強。
無論是地理地貌還是生態環境,只要沒有人為干擾,大自然的趨勢總是歸於平衡。這就是天道與人道的差別。
03
老子很早就觀察到這種現象,並在《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中提醒領導者們,想要管理好人間社會,就要運用天道智慧,以平衡人道的缺陷。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解讀>>
"自然的規律,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嗎?
目標瞄高了就壓低點,目標瞄低了就抬高點;
力道大了就減小一些,力道不夠就補足一些。
自然的規律,減少有餘,用來補充不足。
人世的行為法則,就不是這樣的,
要剝奪不足,用來供奉有餘的人。
誰能把有餘拿出來供給天下的不足?
這隻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自居其功,他不想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真正有智慧的領導者,懂得在天之道與人之道中尋求平衡,所以有時候,智者的思想和行為看起來會有些“反人性”。人有追求財富和權力集中的本性,如果對這種本性缺乏約束,其所產生的貪婪和腐敗,一定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從2006年開始,巴菲特把他自己99%的資產捐獻出來,用於慈善事業。同為全球前十大富豪的比爾·蓋茨、扎克伯格,也承諾把自己絕大部分財富捐獻給社會,用於改善全球的醫療、環境和減少貧富差距。
只有智者,在面對財富和權力的集中時,才能“有餘以奉天下”,把集中在手裏的權力讓給民眾,把集中在手裏的財富留給世界。只有這樣,才能讓世界保持平衡,以避免過度集中引發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