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體:中國停用“逆週期因子” 讓人民幣更多由市場定價

  原標題:境外媒體:中國停用“逆週期因子”讓人民幣更多由市場定價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28日發表報道稱,中國人民銀行10月27日要求各銀行在它們用來估算人民幣每日中間價的公式中去除“逆週期因子”。這反映出決策者相信,隨着外國投資者向內地金融市場注入大量資金以及中國經濟繼續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強勁復甦,人民幣將繼續升值。全文摘編如下:

  分析師們説,中國已採取又一項措施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更多地由市場力量決定。這反映出決策者相信,隨着外國投資者向內地金融市場注入大量資金以及中國經濟繼續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強勁復甦,人民幣將繼續升值。

  中國人民銀行10月27日要求各銀行在它們用來估算人民幣每日中間價的公式中去除“逆週期因子”。各銀行每天上午向央行提交它們估算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便最終確定匯率中間價。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被允許在每日中間價上下浮動2%。

  中國央行停止在確定匯率每日中間價時使用逆週期因子的決定,是在今年第三季度人民幣匯率實現了12年以來的最好表現之後作出的。確定匯率每日中間價的做法意在掌控人民幣匯率,其公式的具體內容從未被披露。

  外資一直在大量進入中國股市和債市,因為較高的利率使得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全球範圍內更具吸引力。例如,中國10年期國債目前的收益率為3.16%,而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僅為0.81%,德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則為-0.62%。

  此外,近幾個月的中國出口繁榮正在帶來大量現金,這些現金是通過銷售居家辦公所需的消費電子產品以及用於抗擊疫情的醫療設備和製藥原料所獲得的。

  中國人民銀行上次暫停使用逆週期因子是在2018年1月,此前人民幣曾有過一波從2016年底開始的強勁升值。這意味着國家銀行實際上放棄了它們支持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力,任由它們的匯率報價反映當前市場上的供求因素。

  逆週期因子的使用在2018年8月重新恢復,那時由於美中貿易戰在當年7月開始,人民幣正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

  分析師們説,對逆週期因子的最新棄用可能預告更大規模的市場改革以吸引外國投資者,凸顯出北京放鬆市場限制的決心。

  本月早些時候,政府取消了曾使金融機構交易遠期外匯的成本變得昂貴的準備金要求,從而使企業能夠不受約束地支持人民幣的上漲。遠期外匯是一種可以讓交易商對人民幣的未來價格進行押注的金融衍生產品。

  今年9月,政府還宣佈了其針對投資境外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計劃下的新配額,從而在停止發放此類配額一年多以後,允許新的境內投資者購買境外證劵。

  瑞穗銀行貨幣策略師張建泰説:“隨着人民幣在幾個月前逆轉貶值趨勢,逆週期因子調整不再是管控外匯風險的適宜工具。”

境外媒體:中國停用“逆週期因子” 讓人民幣更多由市場定價

  資料圖片:2015年8月11日,山東臨沂郯城縣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清點人民幣和美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3 字。

轉載請註明: 境外媒體:中國停用“逆週期因子” 讓人民幣更多由市場定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