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家棟:預言“石油時代”落幕為時尚早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石油時代”走向終結了嗎?這在以前是一個疑問句,現在好像已經成為肯定句了。最近很多分析認為,新冠疫情就是終結“石油時代”的最後一塊“瘋狂的石頭”。英國石油公司(BP)在本月中旬的一份報告中稱,“石油消費或將無法回到新冠危機前的水平”。石油在經濟增長中的相關性已從2007年的0.8下降到目前的0.3。石油企業的市值也大幅縮小。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1928年就被納入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成分股,但不久前它被剔除了出去。

這一現實是由石油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決定的。供給方面,頁岩油等新開採技術的出現使石油的競爭對手越發有力。消費方面,汽車佔世界石油消費的45%,而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發電等新技術的推廣不斷削弱着石油的地位。

但到目前為止,説“石油時代”結束還有些誇大。石油仍然是戰略上、經濟上最重要的一種能源形態。但是“人類的幸福不會長久停留在一個地方”。石油確實正在從“唯一”變成“其中之一”,尤其是石油的燃料功能正在迅速下降。因此,石油作為時代標籤的功能可能會逐漸退出,但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仍將繼續長期存在。

首先,作為一種理想能源,石油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然難被替代。與煤炭和天然氣相比,石油的適用性要好得多。與頁岩氣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石油的可獲得性和開採成本也低得多。過去,人類社會努力尋找石油的替代品,一是為了環境保護,二是因為石油價格過高。但即使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石油也要好於煤炭。從價格角度看,石油價格已經急劇下降,其競爭力已有所恢復。疫情期間的特殊狀況,很難用來對“石油時代”的未來進行趨勢性判斷。

其次,作為能源的石油份額是下降了,但作為原料的石油仍然非常重要。石油的原材料功能在遠期應遠遠高於其作為能源的功能。因此,能源意義上的“石油時代”也許會終結,但原材料意義上的“石油時代”也許尚未到來。

更重要的是,“石油時代”是否終結,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意義和程度也不相同。對於產油國、尤其石油出口國來説,“石油時代”可能真要終結了。石油出口國是石油時代最大的受益者。在這個時代來臨之前,多數石油出口國、尤其中東北非國家,大都貧困,也沒什麼國際地位。但自從世界經濟進入“石油時代”以後,尤其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後,這些國家不僅獲得鉅額石油財富,極大提高了民眾生活水平;還發揮石油和“石油美元”的國際政治功能,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地位。2012年,僅僅是中東北非石油輸出國家的石油收入就約為1萬億美元。但好日子迅速過去。這一數字在2019年下降到5750億美元,2020年可能只有3000億美元左右。

這對石油出口國是一個嚴重打擊。在中東,除了卡塔爾,其他阿拉伯產油國都無法在40美元每桶以下的價格水平上維持財政平衡。沙特是這一羣體中最大的經濟體,擁有4440億美元外匯,但也感到困難重重。迅速縮小的石油財富,不僅損害了這些國家的國際地位,被迫進行的國內改革還有可能產生重大政治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還將是區域性的。很多阿拉伯非產油國經濟嚴重依賴來自產油國的僑匯、就業和援助。埃及和黎巴嫩已多年沒有獲得來自產油國的有效援助,約旦獲得的來自海灣國家的援助也減少了一半。因此,產油國經濟不振,不僅是自己的問題,還有可能導致地區性動盪。

對於美國和歐洲國家來説,“石油時代”也可能要終結了。美歐國家要麼實現了石油國產化,要麼實現了石油來源的多元化,對中東石油甚至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大大下降。這些國家的內政外交受國際石油貿易影響也越來越小。1973年時,美國用於進口石油的開支只相當於國防開支的2%;2012年時最高,相當於50%。但2012年以來,美國用來進口石油的開支快速下降,甚至一度實現淨出口。石油進口開支的減少、石油價格的下降已為美國節約了鉅額開支,增加了美國的戰略自由度。

但對於亞洲石油進口國家來説,無論中國、日本、印度還是韓國,“石油時代”都還沒有結束。這些國家的石油需求仍然旺盛,進口來源仍然相對單一,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

因此,一個地球,三個世界。“石油時代”的未來,在世界、區域和國別三個層次上呈現不同特徵。“石油時代”不管終結還是轉型,對人類社會都不一定是壞消息。過去40年中,石油價格每次大漲後,世界經濟都會衰退。石油是世界經濟的血液,但也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魔咒。在這種情況下,能源格局的多元化、石油用途的多樣化,與國際格局的多極化一樣,終將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