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標★IPO日報 精彩文章第一時間推送
8月19日,海能未來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能技術”)即將接受北交所IPO申請的審議。
本次北交所IPO,海能技術擬發行不超過1000萬股人民幣普通股股票(未考慮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情況下),佔發行後總股本的12.28%;擬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的淨額)10957萬元,用於海能技術生產基地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IPO日報注意到,海能技術短短兩個月就縮減了過半的新股發行規模,擬募投項目也從5個減到2個,這一前一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來源:公司官網
專精特新“小巨人”
資料顯示,海能技術成立於2006年,是專業從事實驗分析儀器的研發、生產、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是為食品營養與安全檢測、藥物及代謝產物分離分析、農產品及加工製品質量與安全檢測、環 境污染物監測、大學及職業院校科研與教學提供分析儀器及方法的科學儀器服務商。
海能技術還是一家技術驅動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擁有研發人員 98 人,佔員工總數比例為 20.42%。
截至 2022 年 5 月 25 日,海能技術及其子公司已獲得發明專利 25 項、實用新型專利 76 項、外觀設計專利 3 項以及軟件著作權 59 項,已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 41 項。公司牽頭或參與起草了包括“全(半)自動凱氏定氮儀”、“微波消解裝置”在內的 6 項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1 項和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創新工程)1 項。
業績方面,2019年-2021年(下稱“報告期”),公司收入規模逐年增長,營業收入分別為 19743.96 萬元、 21005.98 萬元和 24700.71 萬元,同期淨利潤為2432.85萬元、2897.49萬元、5119.01萬元。
不過,報告期各期,海能技術的綜合毛利率逐年下降,分別為 70.43%、67.72%及 66.88%。
根據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台查詢的數據,2016年- 2019 年,我國大型科研儀器整體進口率超 70%,其中分析儀器的進口率超過 80%。實驗分析儀器屬於典型的“卡脖子”行業,高端細分領域大都被髮達國家儀器廠商主導,國產儀器與進口高端產品仍存在較大差距,國產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普遍較低。
對此,海能技術坦言,公司在實驗分析儀器行業進行多領域、多品種的佈局,主營業務涉及有機元素分析、樣品前處理、色譜光譜和通用儀器四大領域,因此需充分關注面臨的市場競爭風險。
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 2615.28 萬元,3154.02 萬元和 3327.42 萬元,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13.25%、15.01%和 13.47%,均超過 10%。
除此之外,2015 年,公司收購了上海新儀 100%股權,構成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2021 年 12 月,海能技術及其子公司收購海能吉富 75%的認繳出資額,本次交易後直接持有海能吉富 100%的合夥份額,並間接控制香港海能、英國 IMSPEX 和德國 G.A.S.公司。截至 2021 年 12 月末,公司因上述合併形成的商譽賬面價值為 8040.97 萬元。
不過,公司上述收購的成果尚難以讓人滿意。
海能吉富作為發行人的境外投資平台,2019年至 2021年,海能吉富單體報表淨利潤分別為2.34萬元, 1.62萬元和-3.05萬元。2019年與2021年虧損原因主要系 IMSPEX 就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聯用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尚處於研發階段,產生的管理及研發費用較大。
香港海能為 IMSPEX 和 G.A.S.的持股平台,無實際經營業務,基於財務報表合併原則,產生虧損。IMSPEX 為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聯用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開發公司。2019年研發投入較大導致當期虧損;2021年因研發及管理諮詢費用支出較大,導致當期虧損較大。G.A.S.主營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聯用儀的研發、生產與銷售。2019年,G.A.S.的產品尚在推廣階段,收入較少,因此產生虧損。2020年和2021年,隨着市場對 G.A.S.產品的認可度增強,收入逐年遞增, 利潤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180.92萬元、363.64萬元。
未來,海能技術收購的商譽能否不被計提減值,還得看IMSPEX 和 G.A.S的表現。
來源:海能技術的問詢回覆函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招股説明書籤署日,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王志剛直接持有公司 15616920 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 21.86%。本次公開發行完成後,公司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進一步降低,預計將控制公司 19.18%的股權,這一比例並不高。
持股前十的股東中還出現了多家機構投資者的身影,包括東證周德(上海)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江蘇高投毅達健康成果創新創業貳號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
降發行、減募資
需要指出的是,海能技術北交所上市的申請在2022年6月1日被受理,目前僅過去兩個月多,但其申報稿就已有了大變化。
在6月提交的申報稿中,公司擬發行不超過 2300萬股人民幣普通股股票(未考慮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情況下),佔發行後總股本的 24.36%,募資30194萬元用於5個募投項目,發行底價是12元/股。
在問詢函中,北交所要求其説明發行底價的確定依據、合理性以及與報告期內定向發行股票價格、前期二級市場交易價格的關係,所對應的本次發行前後的市盈率水平等。
而此前,海能技術的股價常處於7元以下,也曾在11元、12元徘徊上揚。
問詢函一出,市場給出的股價反應是不漲反跌,海能技術迅速做出反應。
上會稿中,海能技術擬發行不超過 1000萬股人民幣普通股股票(未考慮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情況下),佔發行後總股本的 12.28%;擬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的淨額)10957萬元,用於海能技術生產基地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兩個項目,直接減掉三個項目。
無獨有偶,近期,擬申請北交所公司上會前調低底價、縮減發行新股數量和募資額的情況多有發生。
例如,7月6日上市的則成電子在5月24日將發行底價從14.5元降至10.8元,成為首家註冊通過後下調發行底價的公司,但仍然不幸破發。後來者也是絡繹不絕。硅烷科技、中科美菱、天馬新材、眾誠科技、朗鴻科技均在列。
對此,資深新三板評論人、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表示,首先是之前在新三板市場交易時,由於交易不充分不活躍,二級市場的高價誘導了公司過於自信,導致底價定得高;其次是北交所二級市場持續下跌,整體估值和市盈率也下行;其三是新股頻頻破發,給發行定價造成壓力;其四是上會前調低是為了增大過會概率;其五,過會後調低是為提高發行效率、降低發行風險和破發概率;其六實現一級市場主動讓利於二級市場、吸引更多的資金打新。
周運南建議,如滬深A股一樣,不再規定要提前確定底價,或者引導企業按照第13條規定選擇公佈“發行價區間”,公佈一個發行價格區間,可能更容易讓市場和投資者接受。
那麼,這些縮減掉的募投項目一般會改為自有資金投資嗎?
“企業會在上市後通過再融資來投資。” 周運南如是表示,企業在北交所上市並不以募集資金最大化為唯一目的,取得上市公司地位和身份也是主要目的。
鑑於目前北交所再融資兩年多來尚無成功案例的現狀,企業或許還需要另一針“特效藥”來解決融資需求。
END
記者 王瑩
版式 褚念穎
編輯 吳鳴洲
1
2
3
4
IPO日報
IPO日報是《國際金融報》旗下新媒體,對平台刊載內容享有著作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按下“分享”,給我一點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