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立彬:中國經濟越來越依靠內需,內需中越來越依靠最終消費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克服疫情影響,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
擴大最終消費利當前惠長遠
擴大國內消費有重要意義。
首先是利當前,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實際下降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下降11.4%,擴大最終消費對於克服疫情影響,恢復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
更重要的是惠長遠。中國進入了消費對經濟貢獻率提升的階段,2019年最終消費佔GDP比重(最終消費率)為55.4%,是2005年以來最高的;2001年之前中國的最終消費率一直比較穩定,之後就呈下降趨勢,從62.2%降到2010年的49.3%,然後開始逐年遞增,到2019年增長到55.4%。中國的貨物和服務淨出口佔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從2007年最高時候的8.7%下降到2019年的1.5%,這説明中國經濟越來越依靠內需,且內需中越來越依靠最終消費。
這種趨勢與近年來中外經濟比重以及中外人均收入增長速度的消漲關係也很密切:2005年到2019年中國經濟佔全球比重從4.81%逐年增加到16.34%,而發達經濟體比重在下降,美國從27.57%降到24.41%;歐盟從30.39%降到17.76%;日本從10.01%降到5.79%。
同期,人均GDP方面,中國年均增長率為5.73%,美國為1.85%,日本為0.865%,歐盟為1.4%,世界平均為1.385%。只要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和人均GDP增長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經濟越來越依靠內需、內需中最終消費佔比提高就應該是長期趨勢。
但同時,雖然最終消費率在去年達到了最高,但在全球排名倒數第十,低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經濟體,説明未來還有相當大的持續增長空間,最終消費增速會超過GDP增速。另一方面,擴大國內消費也順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有利於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總之,擴大最終消費利當前惠長遠。
擴大最終消費需要放鬆約束
擴大消費需要放鬆對消費的各種約束。首先是收入約束。要提高可支配收入,在當前情況下需要落實相關補貼,也要保就業和保市場主體;同時,由於我國目前已不再是勞動力豐裕型經濟體,所以應深入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促進人們獲得比作為“普通勞動力”更高的“企業家才能”的回報;另外,要保證人力資本作為中等收入羣體的主要收入來源,應當完善科技人才市場和企業家市場。
需要調節收入分配差距,以形成一個對社會來講最優的邊際消費傾向;要落實對於低收入羣體的轉移支付。
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既有利於降低成本從而提高人們的真實購買力,又可以促進供給方更多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偏好。
需要對內對外開放,更好地放開市場主體競爭,這有利於降低價格,也有利於讓企業競相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要更好落實海南自貿港建設、進口博覽會相關工作,也應該支持和鼓勵跨境電商進口,讓原本“海外購”中的“中國製造”產品迴流到國內銷售,也可通過進口品競爭更好激勵國內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需要放鬆對消費的時間和空間約束。發展網絡購物空間和新型購物業態,鼓勵基於網絡和數字空間的新型創意產品和服務的銷售;發展夜間經濟;落實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更好運用大數據技術來做好靈活精細疫情防控,在此基礎上,逐步恢復諸如餐飲、旅遊、休閒、會展等基於“地理空間集聚”的經濟活動。
擴大最終消費應該重視服務消費
中國經濟總量是美國的66%,但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經是美國的95%以上,所以未來中國消費升級會主要體現在服務消費領域。服務消費將是今後中國最終消費中發展潛力較大的一部分,擴大最終消費應順應這一趨勢。
一是要轉變觀念,承認服務消費的有效需求性質。尤其是承認“樂消費”的價值。隨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們消費需求重點將從“產品可獲得性”向“品牌、多樣性、精神愉悦、自我實現”過渡。此時供給側的產出增量很大部分與旅遊、娛樂、文化、體育等“無形服務”有關,容易造成無實際價值的認知;可是這些服務能提供給人健康愉悦的精神感受,消費者也願意為之付款,應承認其為有效需求。
二是重視和發展網絡空間的服務業和服務消費。網絡大大降低了服務供給和消費的成本,網絡空間也因此成為服務市場的最重要增量;加上疫情期間“網絡空間集聚”又部分取代“地理空間集聚”,更為網絡空間的服務發展提供了機遇,因此發展網絡空間的服務業(如網絡醫療、網絡教育、網絡文化),既順應趨勢,又符合當下需要。甚至,我們還有可能利用中國龐大的網民規模和上網時間,支撐中國網絡空間的服務業形成國際競爭力,這方面的案例已經出現,比如釘釘在國內疫情期間為全國各類學校提供遠程教學平台服務,後來日本疫情開始出現並宣佈學校停課時,釘釘就立刻開始為日本中小學遠程教學提供服務。
三是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發揮優勢條件培育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國內生產性服務質量。中國目前有優勢吸收全球優質資源來培育適合中國市場的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因為中國不僅有全球第二的經濟總量,更有超過41萬億元人民幣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會很快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這樣的優勢有利於吸引全球產品的研發設計、品牌建設、分銷以及客户服務等傾向於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偏好,這些領域的優勢資源也會向中國國內市場集中,形成中國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產業競爭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並最終推動形成國際競爭力。要充分實現這一優勢,就需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應落實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拓展開放領域。
(作者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首都對外文化貿易研究基地資深研究員)
名詞解釋
何謂“最終消費”
最終消費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也就是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從本國經濟領土和國外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本國經濟領土內的消費支出。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是居民為了個人最終消費需求而購買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的全部支出,包括商品性消費、文化生活服務性消費、住房及水電煤氣消費、自給性消費等。政府消費指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支出和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淨支出。(陸琴)
來源 北京日報理論週刊
作者 羅立彬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