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11月上旬,大葱價格連續數週上漲,在大葱主產區山東,地頭收購價從往年每斤三四毛錢,漲至每斤超過1元錢。而在城市零售終端,消費者購買大葱的價格往往還要比收購價高出多倍,這錢讓誰掙了?是否有中間商在倒賣過程中賺取差價?實際上,在農貿行業的專家視角下,計算終端和產地的差價往往沒有意義,“蔬菜中間差價是物價上漲的次生災害。”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説。
“今年大葱的價格比去年翻了一倍多。”山東青島平度市的代辦李越告訴新京報記者,在當地往年同期每斤葱價約在0.4元左右,今年當地地頭價已漲至1元以上。主產區的葱價翻倍,漲幅也多在幾毛錢至一元錢之間,而大葱到了消費端,增長幅度往往更為明顯。
今年在大葱主產區山東,葱價翻倍。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11月4日,根據北京新發地市場農產品報價,來自山東、內蒙古、河北的大葱每斤均價為1.5元。而當天記者在北京多家超市、社區菜店看到,單斤大葱的價格區間多集中在3元-5元錢之間。
產地1塊錢,終端5塊錢,地頭與終端價格相差數倍,有人賺到兩端的差價嗎?
“消費者只看到了差價,而沒有計算其中的物流和人工成本。”馬增俊告訴新京報記者,大葱,包括眾多蔬菜價格終端與地頭價格的差距,往往有許多流通、人工、運營成本摻雜其中。
每個環節的從業人員為了承擔該環節的成本和維持其本身的生活成本勢必會加價,終端市場的蔬菜價格也最終水漲船高。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記者獲悉,以運輸環節舉例,其中也還包括人工、運輸、損耗等重重花銷費用。從地頭到包裝運送上車的打包費是不少蔬菜收購商的第一項支出。而在運輸環節,即便農產品綠色通道免去了生鮮運輸車輛的過路費,但仍有高昂的柴油費用等待支付。有貨車司機告訴新京報記者,以13米長的貨車舉例,在滿載33噸貨物時,每百公里的油耗超過30升,以目前國內每升柴油5.2元計算,百公里的運輸成本費用超過150元。另一方面,蔬菜在長途運輸中會造成水分蒸發,這部分的損耗同時再加上蔬菜進入批發市場的進門費、司機和僱工費等這些也將被計算在運輸成本之內。
實際上,計算差價對於農產品來説也並不公平。馬增俊向記者舉例,若地頭價每斤一毛的蔬菜全部的物流成本為1元,那麼從產地到終端,消費者會認為蔬菜價格上漲十餘倍。“這是相對生鮮菜價而言的高昂運輸成本帶來的認知,其實計算差價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馬增俊解釋,在農產品流通環節,每個環節的從業人員為了承擔該環節的成本和維持其本身的生活成本勢必會加價,“特別是大城市中,賣蔬菜只是菜商的職業,他也有食宿、就醫的生活成本,且越大的城市,生活成本也就越高昂。”通過層層環節後,終端市場的蔬菜價格也最終水漲船高。“但這最終並不是賣菜的人造成的,而是由於整體城市物價上漲的次生災害。”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銘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