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行業競爭加劇,急求IPO的快手真的好過了?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財經

根據鬥魚虎牙的Q3季度財報顯示,鬥魚營收25.5億元,同比增長37%;淨利潤9872萬元,同比增長36.8%。虎牙營收28.15億元,同比增長24.3%;淨利潤3.61億元,同比增長75.0%。可以看出來,鬥魚和虎牙都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而且根據媒體曝光的消息來看,鬥魚和虎牙最快將於2021年上半年完成合並,屆時在直播平台領域,鬥魚虎牙、抖音、快手將成為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快手已經在11月5日提交了IPO申請,趁着這個關鍵的節點上市,快手是焦慮的。如果再在市場業務上被同行業對手趕超的話,對於快手來説,是極為不利的。更何況,快手的經營狀況似乎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好,頻繁地燒錢,用户增長卻呈現出了放緩的趨勢。長此以往,快手將會面臨增長乏力的困境。

直播短視頻平台競爭加劇,快手處境艱難?

最近兩年的直播短視頻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狀態,快手、鬥魚、虎牙和抖音等幾大平台成為行業內絕對的巨頭,曾經風靡一時的美拍等也開始掉隊,還有不少平台還沒做起來就已經倒下了。而國內市場也是越來越難做,也成為快手成長最大的難點。從2017年到2019年,快手的營收分別為83億元、203億元、391億元,但是增長率已經從144%掉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48%,利潤值也從2019年的13.46億元變為虧損63.5億元,也就是説現階段的快手在利潤率的保持上已經出現了問題。

造成如此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的短視頻平台幾乎都開始推進直播帶貨業務,使得快手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地擠壓;另一方面,國內直播短視頻市場幾乎已經觸頂,快手年初花費了40億和央視春晚聯合發紅包,之後還要繼續加大廣告投入,以此來彌補和抖音等平台的用户差距,營銷推廣的投入是很大的。

可就算是這樣,快手的用户增長和日活都與抖音有很大的差距。2019年初,快手用户量為2.5億,到了2020年初也不過4億的水平,日活躍用户達到了3億。但是抖音的日活已經達到了6億,幾乎是快手的兩倍。而虎牙和鬥魚在騰訊的牽頭下已經確認合併,他們主打的遊戲直播擁有大量的用户基礎,如果後期再進行其他方面的業務拓展,表現也並不會差。反觀快手的平台業務比較單一,想要再有較大的業務增長,也有很大的難度。

所以,對於當前的快手來説,選擇在這個時候進行IPO並快速上市,或許是當下最好的時機。如果它能順利上市,就會成為短視頻第一股,這個名頭能為其帶來更多的額外收益。

快手是怎麼賺錢的?

當前的快手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於直播、線上營銷服務以及其他業務,根據數據顯示在2019年快手的營收收入中,直播收入達到314.42億元,佔比高達80%,也就是説線上營銷服務和其他業務很難為快手提供高營收。而當前的情況是,快手的營收額雖然呈現出高增長趨勢,可是利潤值卻是一直都上不來,再加上用户增長乏力,快手的可運營空間到底還有多少呢?

從用户的角度來看,抖音憑藉病毒式營銷快速積累的用户已經遠遠超過了快手,快手一直都是一個追趕的角色;從直播帶貨的角度來看,快手主要依賴的是大V主播的粉絲訂單,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依然還很低,無法為快手帶來更多的經營效益。

因此,快手想要加速轉型,可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使得快手在轉型的過程中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無論是哪種業務,想要做起來都還是要靠頭部主播,他們有大量的粉絲,已經做到了一呼百應,在上市之前快手很難與平台主播割裂開來,這或許能為快手帶來不錯的粉絲基礎,但同時也成為了快手推進業務增長的桎梏。平台粉絲和主播是強關係狀態,一旦主播脱離平台,粉絲勢必也會跟隨其出走。如果不能處理好平台和主播之間的關係,大V主播就會成為一把雙刃劍,對平台的發展增添了不少不穩定因素。

快手被資本掣肘,前路該怎麼走?

騰訊是快手最大的股東,但在騰訊的戰略裏,快手的主要對手就是抖音。即便是上市之後,其面臨的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去做精品,走品牌化戰略。而在這方面,抖音明顯有着更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就目前來看,快手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短視頻業務了。而這,很可能會成為快手最大的劣勢。

就算是快手能成為短視頻第一股,可是之後的資本走勢還是要看快手的市場表現情況。如果快手無法和抖音們形成勢均力敵的爭鬥局面,那麼,它的股價也不會有太好的表現,資本對於快手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除了在短視頻領域,快手還將會和抖音們在電商、教育、遊戲等方面展開博弈,在當前頗不穩定的市場環境下,它依然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商業化變現能力。

筆者認為現階段直播短視頻市場行業已經處於相對飽和的狀態了,快手在競爭中的優勢正在不斷流失,提前上市或許會為其帶來更多的機會。但,如果其不能在新業務市場提供更大的運作空間的話,快手依然很不好過。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