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前遭巨頭狙擊,開盤跌近20%,心瑋醫療上市後故事要怎麼講?
血管介入領域又收穫一家上市企業。
今日,心瑋醫療正式登陸港交所敲鐘。發行價為171港元,開盤價為141.2港元。截止發稿,心瑋醫療股價為137.5港元,跌幅19.59%,市值53.4億港元。
作為醫療器械市場的後起之秀,心瑋醫療從成立到IPO僅用了短短五年,其成長速度堪稱神經介入領域的現象級樣本。但在上市前夕,心瑋醫療卻遭遇了行業巨頭的精準狙擊,為其上市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今年一月公開發布的招股書中,心瑋醫療表示,2021年4月公司收到寧波法院的侵權索賠通知,提起訴訟的正是獨佔國內神經介入器械領域60%市場份額的全球醫療器械龍頭美敦力,同時被起訴的還有寧波甬恆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但這僅僅是前進道路中的一個“小插曲”,並未影響企業順利上市,對於心瑋醫療來説,更大的困難在於如何從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突圍。
眾所周知,國內神經介入器械90%的市場份額數年來都被美敦力、史賽克等外資企業主導,剩下僅10%的市場空間已成了國產神經介入器廠商廝殺的紅海,而在心瑋醫療上市之前,沛嘉醫療、歸創通橋均已率先敲鐘,面對各路玩家的蜂擁而至,心瑋醫療究竟有多少含金量?
從創立到IPO僅用五年,國產替代的現象級樣本何以築成?國產替代之路,從來就艱辛難行。
在這條道路上,前有三一重工“三一紅遍世界”,最終將斗山、日立一眾日韓挖掘機橫掃出局;後有邁瑞醫療“農村包圍城市”,在GE、飛利浦、西門子的“GPS器械鐵幕”上撕出一道口子。
如今,又有一條國產替代的產業路徑擺在中國製造業面前: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在這個充滿着無限挑戰和想象力的賽道,一張國產替代路徑的勝出者畫像正昭然若出,在短短五年時間裏就已從創立過渡到IPO,堪稱國產替代浪潮之中的先鋒者。
這一典型代表正是心瑋醫療,一家專注於腦卒中預防和治療微創介入新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的醫療器械企業。
2004年,研究生畢業的王國輝進入微創醫療工作,這一待就是整整八年。在這八年的時間裏,微創醫療迎來高速發展階段,順利邁入國產醫療器械領域的頭部行列,與此同時,王國輝也在這八年經歷了快速成長,他在任職期間曾代表微創參加了國家外科植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導修訂了數十個行業標準,這對當時的行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王國輝並不滿足於此,一腔創業的熱血始終在沸騰。2012年,王國輝離開微創,成立了國內第一家生產腎動脈消融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產品的企業——安通醫療。
通過創辦安通醫療,王國輝在微創積累的專業知識得到了充分發揮,管理與運營能力也得到了歷練,在這過程中,安通醫療飛速發展,一年內就拿到了亞洲產品中的首個歐洲上市許可,隨後與亞洲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泰爾茂進行了戰略合作,開始在國內進行臨牀試驗。
安通醫療的成功並未讓王國輝停下腳步。在這之後,王國輝又創立了同樣聚焦於冠脈領域的百心安生物,這家致力於可吸收冠脈藥物洗脱支架的公司,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可降解支架中的第三名,產品也已進入到了最後的臨牀階段。
隨着安通醫療與百心安生物兩家企業逐漸走上正軌,王國輝感到公司事務已不再需要自己耗費那麼多精力,作為一個創業者,不安分的心又一次在激盪。2016年初,一次偶爾的神經介入論壇讓王國輝發現國產市場上的神經介入產品幾乎是進口壟斷,價格昂貴並且供給不足,很多疾病無專用的介入產品。
“心臟領域高值耗材市場已經湧現了多個上市公司,而國產神經介入產品份額並不高。我認為在冠脈介入領域國產可以做到的事情,神經介入領域應該也可以做,我們這些血管領域的人應該為神經介入國產做些事情。”懷着這樣的初衷,2016年,王國輝創立了心瑋醫療,專注做心腦共治解決腦卒中的產品。
這一決定很快就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成立不到一年,心瑋醫療就獲得了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在這之後更是備受資本市場青睞,在2018至2020年間先後完成了5輪融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前的2020年,心瑋醫療在一年的時間裏完成了3輪融資,融資總額高達數10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心瑋醫療的上市進程。
黃金賽道,用“錢”賽跑根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高瓴、辰德資本、國投創新、安龍基金、弘暉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華蓋資本、濟峯資本、前海母基金、同創偉業等超過60家投資機構已經在神經介入領域投入了鉅額資金,一致表示對神經介入領域的持續看好。
資本力量的傾斜一定是具有指向性的,神經介入領域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其市場空間大、增長速度快、有上游技術驅動以及國家政策支持。
目前,腦卒中是我國國民死亡原因排在第一位的疾病。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2019年,中國腦卒中患者數目達到1480萬人,包括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190萬人及出血性腦卒中患者290萬人,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的全年發病率達230萬人。
另一方面,中國神經介入手術的普及率相比於發達國家較低。美國方面,由於AHA指南於2015年確認,取栓術為缺血性腦卒的一線療法以及科技進步,取栓術的普及率由2015年的1.4%迅速上升至2019年的11.8%。相比之下,中國取栓術的普及率在2019年僅維持於1.7%,但預期憑藉技術創新、有利的政府政策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保健支出不斷增長的綜合利好因素,普及率將於2030年增至42.9%。
這一數據增長直接反映在市場規模上。根據招股書顯示,我國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29億元增至2019年的6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0%,預計到2030年將進一步增至498億元,2019年至203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1%。
面臨巨大的藍海,心瑋醫療表現如何?
作為一家創新型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公司,心瑋醫療憑藉商業化產品及在研產品的廣泛產品組合在中國神經介入市場佔據領導地位,產品組合包括神經介入以及心臟醫療器械。
截止目前,心瑋醫療已經擁有4款商業化產品,其中CaptorTM取栓器械與extraflex遠端通路導引導管是目前心瑋醫療營收的主要來源。Captor是作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而研製,而extraflex遠端通路導引導管是國內首個顱內中間導管。根據招股書顯示,從2020年開始,心瑋醫療的營收達到1456.2萬元,其中這兩款商業化的產品帶來的營收達到1357萬元,佔比高達93%。
雖然產品已實現商業化,但心瑋醫療當前仍面臨虧損問題,且虧損金額在持續擴大。根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的淨虧損分別為7549.8萬元、2.16億元,同比上升186.34%。
但這並不是稀奇事,虧損經營、虧損擴大是創新醫療器械的“通病”,不止是心瑋醫療,即將於下週上市的先瑞達同樣如此。根據此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先瑞達2020年總營收1.94億元,虧損則達到4429.2萬元。
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產品研發。作為未盈利的醫療器械公司,心瑋醫療和先瑞達醫療產生的總營收都不高,且都處在研發投入階段。根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心瑋醫療研發支出達5113.4萬元。
截止目前,心瑋醫療在產品端除了已商業化的4款核心產品之外,還有19款獲批產品及在研產品,覆蓋了神經介入領域的所有主要腦卒中亞型及手術路徑。根據計劃,心瑋醫療預期於2021年商業化九款在研產品,並於2022年至2025年間商業化另外10款在研產品,包括全球首個用於治療顱內動脈狹窄的雷帕黴素顱內藥物洗脱球囊導管,進一步擴大並豐富產品類型,滿足腦卒中患者更多的個性化需求。
多重核心能力加持,心瑋醫療的想象空間究竟有多大?對於處於神經介入領域的企業來説,想要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就得擁有持續的“造血”能力,即企業建設有穩固的生態體系,這不僅能給予企業在業務發展上巨大支撐,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可以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作為神經介入領域的後起之秀,心瑋醫療雖然成立僅五年,但已在多個方面固牢了自身的“護城河”,這從最新的營收數據中可以得到有效驗證。根據招股書顯示,心瑋醫療2021年一季度已經實現銷售放量,營收1361.9萬元,接近其2020年全年營收。
具體而言,心瑋醫療的“護城河”建在何處?
首先是在人才端。創始人王國輝已在神經血管及心血管器械的開發及商業化方面積累逾16年經驗,曾在微創及安通醫療任職;研發負責人李志剛有着25年心腦血管介入器材開發經驗,在美國強生和美敦力工作多年;市場負責人張葉具有20年心腦血管全國市場臨牀管理經驗,除此之外,心瑋醫療在各個核心崗位上均設有相關經驗豐富的人才。
王國輝曾公開表示:“我們的核心優勢還是在於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團隊有豐富的研發經驗、較強的執行力。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來説,找到清晰的戰略不難,但是如何將戰略一步步實現確很難。其次,我們的團隊學習能力較強,在醫療器械這個更新迭代較快的行業,團隊需要根據臨牀快速做出反應。”
其次是在平台端。作為一家技術創新型企業,擁有先進的研發和生產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為更好地支撐產品研發和生產,心瑋醫療根據產品類型及不同的工程技術設計並打造了五個技術平台,即支架製作及加工平台、導管技術開發製造平台、球囊技術開發製造平台、編織技術開發製造平台及介入產品質量平台。
最後是在銷售端。心瑋醫療目前已打造一支由經驗豐富的銷售人員組成的內部銷售及營銷團隊。截至2021年3月31日,心瑋已建立由41家經銷商組成的廣泛經銷網絡,合計覆蓋中國25個省內的1135家醫院,包括616家三級醫院及489家二級醫院。
商業化產品的快速提升擴大了心瑋醫療的經銷網絡,為企業後續獲批產品的銷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與第三方經銷商良好的合作關係將不斷地強化其在市場營銷方面的能力,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的盈利水平。據瞭解,截至2021年3月31日,心瑋醫療已與該等經銷商中22家續訂經銷協議,並與另外19家經銷商簽訂經銷協議。
是藍海也是苦海,心瑋醫療何以上岸?不可否認,神經介入領域的未來一定是值得期待的。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市場的充分考量。首先是市場需求的擴大,腦卒中是老年病,老年人羣患病率較高,基於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日後中國發生腦卒中的人數將不斷上升;其次是神經介入手術數目及普及率日益增加,隨着針對不同適應症研發更多創新的神經介入手術,醫生及患者的選擇更多,使得神經介入手術數目不斷增加;然後是醫療器械領域的國產替代浪潮,隨着更多的國內企業加大投資額並推出新產品,相比進口器械,質優價廉的國產器械將更受認可及更具競爭力。
最後是推進腦卒中治療的利好政策,政策有助推動醫療器械行業的創新發展及產業升級,並進一步帶動醫療器械市場的增長,具體而言,自2016年至2019年,國家衞健委頒佈了多項詳盡的政策及指引,當中載列詳細的計劃及措施推進腦卒中治療,這其中包括《醫院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腦卒中診療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等。
一個充滿着想象力的賽道從來就不缺乏追隨者,在大市場與高增速的背後,是激勵的市場競爭。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神經介入領域已有至少24家創新企業、60家投資機構押注神經介入領域。另外,神經介入領域內企業基本均為“全管線佈局”,這意味着未來上市的神經介入產品競爭者較多,且同質化競爭嚴重。
可以預見,在各企業產品上市後,必將面臨慘烈的競爭。業內人士向動脈網透露:“未來神經介入領域將有一半的企業消失。”
針對即將到來的市場競爭,神經介入領域內各企業需要做好“近身肉搏戰”的準備,且基於該領域的大市場、強競爭特點,各企業還需就神經介入產品納入集採提前打好“預防針”。
根據此前集採的經驗來看,神經介入產品由於競爭者較多,大幅降價的可能性較大,且被納入集採後,各企業利潤會受到較大影響,較難實現以量換價,研發、推廣創新產品是其唯一出路。
沿着這一核心路徑,心瑋醫療基於未來已做好了規劃。一方面是在產品端,心瑋醫療計劃於2021年對九款在研產品提出NMPA註冊申請及商業化,包括抽吸導管及抽吸泵、左心耳封堵器、栓塞保護系統、頸動脈球囊擴張導管和顱內球囊擴張導管、封堵止血器、支撐導管和微型導絲。
另一方面是在銷售端。心瑋醫療計劃通過額外招募經驗豐富的銷售經理和本地銷售人員,統籌建立專業化的本地銷售和營銷團隊,為各類產品日後拓寬銷售路徑打好堅實基礎。
除此之外,心瑋醫療將透過與其他在中國高增長地區有出色銷售往績的經銷商合作,以進一步擴大現有及日後商業化產品的經銷網絡,並計劃協調自身的銷售和營銷團隊,以支持及培訓該等經銷商並建立本地專業且扁平化的銷售網絡。
整體看來,我國神經介入行業目前正處於快速爬坡階段,各路玩家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補強自身的產品線以及經銷網絡,與此同時,佔據大量市場份額的海外企業也在發力,未來行業競爭必定會越來越激烈。
心瑋醫療的上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彌補自身在資金方面的壓力,但行業壟斷仍是當前國內市場的主要基調,對於一個需要用技術和資金做後盾的行業,打破市場壟斷並非易事。長期來看,下沉市場的低滲透率給了國內玩家發展窗口期,國內神經介入行業的國產替代化趨勢在不斷加強,未來或將形成與國外產品分庭抗禮的局面。
在這場還未打響的戰役之中,心瑋醫療的表現值得期待。
參考資料:
1.心瑋醫療、先瑞達醫療招股書;
2.《心瑋醫療上市在即,是一場資本遊戲的延續還是行業曙光將至?》,澎湃新聞,2021年8月11日;
3.《心瑋醫療王國輝:紮根張江15年,要做心腦健康的守護者》,張江頭條,2019年4月3日;
4.《1480萬“中風”者生意難做?心瑋醫療上市前陷專利糾紛,年虧2億》,市界,2021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