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8日收盤,41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36家銀行股價跌破淨值,破淨比例高達87.8%。
不過,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的大股東和高管紛紛出手增持股份“保價”。《證券日報》記者對滬深交易所公開信息統計後發現,今年以來,共有18家上市銀行的127位董監高(或其近親屬)通過二級市場增持自家銀行的股票,合計斥資5751.6萬元(不包括閃電增減持且未導致持股數量實質性變更的交易行為以及分紅送轉導致的股權增加在內),人均投入45.29萬元。
銀行股估值陷入“白菜價”
銀行股正遭遇“白菜價”估值。《證券日報》記者對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梳理後發現,以11月8日收盤價格計算,銀行類上市公司動態市淨率已降至0.34倍至1.9倍之間。其中,36家上市銀行近期處於破淨狀態,另有1家上市銀行市淨率不足1.1倍,隨時面臨破淨風險。
在業內人士看來,市場之所以普遍對銀行股的熱情偏低,主要受困於信用環境的風險。
中信證券首席IFCC分析師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銀行板塊表現與信用環境密切相關。第一,社融增速從2月份的年內高點13.3%一路降至9月份的10%低點,銀行總資產增速有所下降,三季度上市銀行總資產同比增速降至8.1%;第二,信用收縮環境下,房地產相關領域信用風險持續暴露,銀行板塊股價受到抑制。
“銀行股回調,主要由於房地產領域風險再度引發市場悲觀情緒,對銀行股形成較強拖累。”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本週陽光城暴露風險信號、奧園再度被下調評級、地產境外美元債償付等問題使得市場對相關風險的悲觀情緒再度升温。
民生銀行高管增持最闊綽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共有18家銀行董監高出手護盤——進行額度不等的增持,11月份,已有3家銀行的董監高出手增持。從各家銀行高管增持的股份數量和所花費的資金來看,民生銀行的高管出手最闊綽。
上交所信息顯示,5月份,民生銀行13位董監高通過二級市場聯袂增持,合計增持218萬股,平均每股交易價格區間為4.67元至4.71元,共計投入資金1022.18萬元。
9月27日和9月23日,浙商銀行高管劉龍和張榮森分別在二級市場增持該行28.33萬股和30萬股,成交均價分別為3.53元/股和3.55元/股,投入資金分別為100萬元、106.5萬元。今年5—8月份,該行11位董監高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買入自家銀行股票,也就是説,今年以來,浙商銀行董監高合計投入了649.56萬元用於增持。
此外,多家城商行、農商行的董監高人員紛紛買入自家銀行股票。其中,常熟銀行董監高們最積極,合計耗資682.91萬元。8月20日,常熟銀行發佈公告稱,11位董監高人員共計斥資682.91萬元增持109.65萬股公司股份,並承諾增持股份自買入之日起鎖定6個月。其中,董事長莊廣強、行長薛文、監事長黃勇斌均出資約100萬元。
銀行股有望企穩反彈
銀行高管如此賣力增持自家銀行股票,那麼,未來銀行股是否會走出一波估值修復行情?
多位券商分析人士認為,隨着三季報的收官,靚麗的業績以及後續信用環境的改善將推動銀行股估值修復。
明明表示,銀行業三季報業績總體向好,上市銀行三季度淨利潤增速13.6%,較上半年的13%小幅抬升。後續信用環境有望邊際改善,近期局部地產政策的邊際放鬆可能標誌着後續信用環境可能逐步企穩回升,預計2022年社融增速或回升到10.5%左右,地產行業信用風險可能也有邊際改善。前期抑制銀行板塊的因素得到緩解後,銀行業估值水平有望逐步向迴歸。
“銀行板塊配置風險極低。”王一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截至11月5日,A股銀行PB為0.63倍,為近十年較低值;主動型基金三季度銀行股持倉份額佔比低至3.3%。估值低位疊加配置比例偏低,銀行股底部應較為明確,配置風險較小,如果資金輪動更有助提升估值。
華安證券分析師劉超表示,市場過度悲觀了。悲觀預期修正之後,銀行股將企穩反彈。
“未來銀行業的修復行情,可能要等待房地產企業流動性的企穩。長期看,銀行依然具備投資價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未來經營態勢是樂觀的。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