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不用愁”、“只要9.9元,1天能領200元”、“人在家中坐,錢從天上來,59元管一年”,這些由保險公司打出的營銷口號在2021年盛行,而其所指的正是“一炮而紅”的“隔離險”。如今,在疫情反反覆覆的情況下,險企推出的“隔離險”產品設計時的風控考慮與當下的現實情況並不符合,導致產品出現“賠穿了”的情況,因此險企不得不逆勢下架。
“在3月之前,國內疫情防控已經有效得到控制,隔離這種情況基本上很少會出現。但最近這段時間,各地疫情反覆出現,小概率事件變成大概率事件,也就是發生率產生變化,所以隔離險現在賠穿了,從而對保險公司不利。”談及昔日熱門險種“隔離險”,一位精算師直言。
3月30日,多款“隔離險”下架的消息登上熱搜。自去年年底“奧密克戎”出現以來,保險公司的“隔離險”已相繼消失在大眾視野。比如,眾惠相互惠無憂意外險於3月17日正式下架;眾安保險愛無憂意外險已於3月15日在自有平台、支付寶等多渠道下架;此前復星聯合健康的愛無憂意外險也於去年年末下架。
農曆虎年過後,新冠疫情反覆,消費者對“隔離險”產品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但一度熱銷的“隔離險”產品卻在此時選擇下架。隔離險有何“難言之隱”?
探尋背後深層次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監管的趨嚴,另一方面是產品設計時的風控考慮與當下的疫情形勢並不符合,不斷提升賠付率,導致產品盈利情況不盡如意。更為關鍵的一點或許在於,作為創新險種,險企缺乏足夠的定價依據,暴露出該產品的設計缺陷。
被拋棄的隔離險
所謂“隔離險”,是指投保人若在保險期內因新冠肺炎疫情被隔離,可在隔離期內享受津貼補助,每日金額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新冠疫情出現後,隔離成為老百姓們日常不可避免提及的話題。2021年,部分險企們藉機推出“隔離險”,隨後眾多保險公司的“隔離險”產品紛至沓來。
保費低、賠付率高,是切中消費者痛點的隔離險一經問世就迅速走紅。比如,太平保險推出的“安心保”,保費一年僅69元,保障內容卻是新冠肺炎確診津貼1000-3000元,新冠肺炎強制隔離津貼200元/天等;復星聯合健康的愛無憂意外險強制隔離津貼與確診津貼跟太平的隔離險一致,保費最低為43元/年。
保險公司為了宣傳隔離險產品,也為其廣開門路。市面上的隔離險大多是線上自助下單,有的產品還可直接在支付寶、微信、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平台下單,投保便捷。
不過昔日的網紅“隔離險”如今風光不再,在黑貓投訴平台搜索“隔離險”,目前已有近兩千條相關投訴,主要投訴理由是“理賠困難”、“宣傳不符、拒絕賠付”、“不予解決”等。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有關隔離險的質疑越來越多,監管開始下場整治。今年2月,銀保監會財產保險司下發《關於規範“隔離”津貼保險業務經營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下稱“通知”),要求險企對隔離險相關業務進行自查整改。
通知要求,在產品宣傳和銷售過程之中,保險公司不得以欺騙、隱瞞、誘導等手段,對保險產品的保護責任等重要情況進行誤導性宣傳、説明,不得為吸引消費者注意而進行片面宣傳和惡意誇大、炒作。
“當紅產品”搖身一變成為“問題標的”,險企開始重新審視隔離險產品:曾經設計時的風控考慮與現下的疫情形勢相符嗎?
自去年“奧密克戎”出現以來,傳播速度之快席捲世界各地。今年3月以來,疫情繼續反覆,據數據顯示,截至3月30日9時,上海全市累計排查在滬密接35847人,均已落實管控。
一般而言,隔離險在推出之時,全國疫情尚處於可控階段。有險企人士也直言稱,前期為開拓市場,各保險機構都把“隔離險”產品的保費壓得很低,推高賠付率。
然而事與願違,如今疫情蔓延的速度大大超過險企的賠付速度,直接導致隔離險產品在本就盈利較低的情況下雪上加霜。
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擺在險企面前,時至今日,隔離險已經不再適合。
小概率變大概率,隔離險“賠穿了”
“隔離險”的本質還是意外險產品附加隔離責任,簡單來講,就是意外險產品中附加因疫情防控而強制隔離的津貼或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津貼。
如今,在意外險的基礎上延伸出的創新險種“隔離險”,不得不逆勢下架,也側面反映出其在產品設計時存在諸多問題。
某險企精算師對老虎財經表示:“隔離險的定價主要是根據疫情情況進行的大數據定價,這也意味着隔離險所依據的過往數據有限,相對缺少精算定價基礎,但通過近兩年的理賠數據和公共數據,目前行業已積累一定的精算數據,雖不完備,也是保險公司積極開發“隔離險”的底層基礎。
眾所周知,影響保險產品定價的三個因素分別為預定利率、預定發生率、預定附加費用率。通俗的來講就是,保險公司要計算出來一種事件出現的概率,在此基礎上設定保費和賠償金,再加上產品設計中出現的人工、營銷費用等成本,就能得出一款產品的價格。
他補充道,隔離險的底層邏輯就是集中足夠多的錢為“隔離”這一小概率事件提供賠付。在3月之前,國內疫情防控已經有效得到控制,隔離這種情況基本上很少會出現。但最近這段時間,各地疫情反覆出現,小概率事件變成大概率事件,也就是發生率產生變化,所以“隔離險”現在賠穿了”,從而對保險公司不利。
不僅是中國內地,香港的保險公司也是如此,在今年年初疫情爆發時期,不少當地保險公司紛紛推出可以賠付集中隔離津貼以及確診賠償的相關保險產品,其中恆生保險表示,在指定時期內成功投保,若至4月30日期間不幸在香港確診,將可獲提供一筆10萬元現金賠償。
在1月6日前獲恆生保險簽發並仍然生效的現有個人保單之客户,若在香港確診併入院接受治療,可獲得住院現金保障每日1200元(最多45日)或一筆1.8萬元(以較高者為準)。
但隨着疫情的發展,恆生保險修改保障內容,據媒體報道,從2月11日開始投保的人士,額外賠償的計算方法則改為已繳總保費的25%,最低賠償額為2800元,顯然低於此前的賠付額。
從上述描述之中不難看出,“隔離險”存在一定不足之處,該產品的賠付並非宣傳中所説的“只要隔離即可賠付”。
“隔離險”真能躺着賺錢嗎?
在隔離險產品銷售過程中,甚至有的保險公司喊出“只要9.9元,1天能領200元”、“在家躺着數錢”的營銷口號,表面上看,似乎隔離險的賠付十分容易,但該產品的賠付實則暗藏玄機。
目前市面上關於“隔離險”的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僅針對交通工具密切接觸導致隔離的產品。
以眾惠財險的“全民疫保通意外險(互聯網專屬)”為例,被保險人必須在乘坐交通工具(如火車、輪船、飛機、公交車等)時,同行乘客有新冠核酸檢測為陽性,投保人被相關部門要求進行集中隔離,可獲得一定賠償。
另一類則是不限制是否乘坐交通工具,只要被保險人與確診病例發生密切接觸,被要求集中隔離即可獲賠的產品。例如太平財險的“太平暢無憂”、現代財險的“愛無憂意外險”以及眾安保險的“愛無憂意外險”等。
以眾安保險推出的“眾安愛無憂意外險”為例,責任免除條款中明確有8條均不屬於理賠範圍,而且在非直轄市的其他省、市、自治區,只要所在城市有中高風險地區,整個城市人羣不可投保,由此可見其責任範圍限制之多。
(圖片來源:眾安保險)
不僅如此,對於居家隔離的情況,只有眾安保險推出的“眾安愛無憂意外險”,將居家隔離作為保障範圍,其餘產品均沒有將居家隔離納入保障範圍。
從多款“隔離險”產品的説明中發現,都沒有將次密切接觸者,從中高風險地區回家隔離,全區域隔離管控以及境外回國等條件作為理賠範圍。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儁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產品定價邏輯上來講,產品的保障責任和除外責任等都是與產品的價格對等的。“隔離險”價格低廉,責任範圍必然會有一些限制。這些除外責任很大程度是為了保費能夠更加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