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從“打工人”到“尾款人”:年輕人的購物狂歡到底在買什麼
從“打工人”到“尾款人”:年輕人的購物狂歡到底在買什麼
半月談記者 夏天
“不要睡了,打起精神啊!一年僅此一次的超低折扣!不買再等一年!”10月20日晚,無數“打工人”在李佳琦一聲聲打了雞血的“不要睡”中,昏昏沉沉地付了定金,變成了“尾款人”。
“定金一時爽,尾款哭斷腸。”一覺醒來,再次打開購物軟件的“尾款人”,看到顯示“待付款”的大筆金額悔恨不已。這大約是被市場經濟深深雕刻的年輕一代的羣像。不管是真需要還是湊熱鬧,在“雙十一”搶購浪潮中,他們似乎找到了壓力與歡愉的平衡,以及共陷“水深火熱”的羣體認同。
1
東西我不缺,熱鬧必須湊
“哇!怎麼會有這麼便宜的東西?”這是劉希在今年“雙十一”期間説得最多的一句話。今年各大電商平台不僅延長了活動期限,價格還更加誘人,劉希輾轉各大直播間,付了好幾筆定金。“實際上我也不缺什麼,但就是看主播説東西挺好就買了。”她説。
22歲的劉希今年剛大學畢業,入職一家互聯網企業不到半年,網購成了她繁忙工作之餘唯一的消遣。她是個“耳根子軟”的人,在購物時心動等於行動,經濟獨立後的第一個“雙十一”她幾乎創下了兩倍於月薪的購物戰績,超前消費和分期付款讓她“負債累累”。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大學生薛子謙身上,原本他並不打算買東西,但促銷信息鋪天蓋地,為了“湊熱鬧”就點開了購物軟件,偶然看到自熱小火鍋預付定金可享優惠20元,於是他頭腦一熱付了定金,收到了一大箱自熱火鍋。
在少量定金的誘惑下,化妝棉囤了8盒,家庭裝洗衣液囤了4瓶,自熱火鍋囤了一箱……現在的年輕人真真切切地把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2
商家的“套路”
“尾款人”的懊悔和無奈引起了共鳴,共鳴的背後是商家設下的“心理圈套”。
健身器材划船機在剛參加工作的黃家豪的“購物車”裏躺了半年,直到今年“雙十一”,看到定金加尾款比原價便宜了400多塊,他光速付了50元定金。
當看到“待付尾款1150元”時,他心裏一怔,面對難得一見的降價400元,黃家豪很糾結:“今天不下手,可能就要失去這次優惠,再等一年。”這種在消費決策時會出現的心理,被經濟學家稱之為“損失厭惡”心理,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11月11日,快遞員在一大學門口聯絡取件人取件 任超 攝
最後黃家豪還是付了尾款,畢竟定金不退。這筆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錢,在經濟學領域被稱為“沉沒成本”,在定金不能退還時,“損失厭惡”心理又會迫使消費者放棄掙扎,只得支付尾款。
陷入被動的“尾款人”也許認為退款可以及時止損,然而退款通道從凌晨2點開啓。因此,消費者需要在零點支付尾款之後,繼續熬夜兩小時申請退款,畢竟睡一覺起來,快遞也許已經到了家門口。
3
年輕人在追求什麼?
商家對特殊日期的炒作將傳統節日和新造節日通通指向了消費,“雙十一”期間更是充斥着“消費即正義”的氣氛,“不買點什麼感覺和時代脱節了”。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節日氣氛的烘托結合高強度的情景宣傳,會對消費者帶來強烈的情景刺激。
“尾款人”之類的稱呼,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符號,體現的是年輕人所需要的羣體認同。在疏離的網絡社會中,這種羣體認同營造了共鳴,凸顯了個體的存在感,為天南海北奮鬥在不同領域的年輕人,提供了一種對抗現實壓力的勇氣和無形的陪伴。
一句“衝啊!尾款人!”,直擊“打工人”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點,讓他們覺得不再是一個人在孤獨地打工,而是一羣人神采奕奕地熬夜付尾款。羊羣效應將羣體情緒轉換為購買慾望,人們往往在一覺醒來後,才會清醒地認識到個體經濟實力的差異。
對此,專家認為,無論怎樣,理性消費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則,尤其是在校學生和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消費需求旺盛但沒有穩定收入,購物時切忌盲目超前消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