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近十餘年的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下取得了突出成績。當前,人民幣是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排名第三。
全球金融動盪的大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腳步加快,一方面,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以下簡稱“互換通”)持續完善,“北向互換通”下的交易將於2023年5月15日啓動;另一方面,人民幣跨境結算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在外幣交易中比重不斷上升。
5月8日,北京商報深藍智庫就人民幣國際化相關話題對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田軒進行了專訪。在田軒看來,目前中國宏觀環境穩定,經濟穩步復甦向好,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更好的國際機遇。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的競爭力還不足,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將在審慎原則下有序推動。
北京商報:近年來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工作持續推進,此前也有“滬深港通”“債券通”等工具投入使用,本次“互換通”的落地也被市場看作是兩地互聯互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您認為“互換通”推出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田軒:“互換通”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內地人民幣利率互換的便捷通道,進而推動境外投資者更多地參與境內衍生品工具。同時,“互換通”在利率波動的市場背景下推出,可以幫助跨境投資者管理利率風險,可以提升外資在中國市場的參與度,從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此外,“互換通”將加快外匯交易、債券市場及相關衍生品交易的發展,加大互聯互通機制擴容,進而推動境內交易市場的機制創新和市場的成熟,進一步促進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
北京商報:為了解決匯兑風險敞口和盈利折算等問題,兩地監管方也在不斷提供新的投資渠道。2022年12月末,港交所宣佈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枱模式”機制。截至目前,已有15家港股公司申請增設人民幣櫃枱。對於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而言,此舉有哪些積極意義?
田軒:港股公司申請增設人民幣櫃枱,是“互換通”機制下推進下的必然趨勢,未來在“互換通”業務不斷髮展的背景下,內地與香港兩地金融市場技術設施連接將更為緊密。在此基礎上,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相關衍生品市場發展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互換通”將促進投資者利率風險管理更加穩定,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穩固,跨境資本流動潛力將充分釋放,內地資本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程序將不斷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程度將持續加強。
北京商報:在過去的一年間,受到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和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加息等因素影響,海外各國對於貨幣多元化的需求持續攀升,人民幣國際化腳步加快,俄羅斯、巴西等多個國家陸續對外表示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您如何評價這一情況?
田軒: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增強,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人民幣已經應用於拉丁美洲、東盟以及中東國家在糧食、能源石油現貨交易方面的貿易結算。俄羅斯、巴西等國加大雙邊互惠與人民幣結算,意味着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儲備、投資等功能持續提升。
另一方面,在美聯儲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形成不穩定衝擊背景下,以人民幣為代表的國際貨幣多元化趨勢更加顯著,目前中國宏觀環境穩定,經濟穩步復甦向好,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更好的國際機遇。
北京商報:隨着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有市場觀點提出美元霸權地位動搖、人民幣替代美元等,您認為人民幣與美元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係?兩者之間的關聯體現在哪些方面?對於中美關係有何影響?
田軒:雖然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依然是美元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在國際經濟環境動盪多邊的背景下,美聯儲應對經濟衰退的政策使得風險通過全球貨幣市場、金融市場不斷向他國外溢(包括英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以及眾多發展中國家),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需求愈來愈強烈。
雖然目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有限,但是長期來看,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可能會逐漸形成相互競爭的替代關係,即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將與“去美元化”進程緊密相關,主要表現在大宗商品計價、雙邊貿易本幣結算以及新型跨境支付系統等方面的競爭上。貨幣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話語權表徵着國家經濟實力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也會伴隨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
北京商報:此前,央行發佈的《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人民幣國際化各項指標總體向好,人民幣儲備貨幣功能和支付貨幣功能提升,投融資貨幣功能進一步深化。對於下階段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您有何預期?將是何走勢?
田軒:未來,中國需要不斷推進制度型對外開放,推進資本項下可兑換機制改革,暢通跨境轉換通道,擴大交易產品範圍。重點是要促進人民幣在貿易結算、投資結算和儲備結算方面的滲透,並逐步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不過,目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的競爭力還不足,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將在審慎原則下有序推動,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人民幣在貿易領域中小微企業的服務效能,夯實人民幣國際化基礎。同時,加強審慎監管,通過跨境監管合作,逐步提升中國在國際市場治理體系的參與度和重要性,增強風險防範能力。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