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強企路,鋒從磨礪出——記牡丹之都科技創新貢獻獎獲得者逄奉建
菏澤市委書記張新文為逄奉建頒獎
在2021年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有兩名科技人才獲得牡丹之都科技創新貢獻獎,他們對我市科技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山東鐵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總裁逄奉建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9歲的逄奉建系青島人,材料學博士,研究員,青島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獎等多項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獎獲得者,被譽為“專家型掌門人”。
逄奉建1984年本科畢業於山東紡織工學院後,就進入化纖廠工作,從事化纖新材料行業,並長期致力於再生纖維素纖維工藝及裝備、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素纖維等研究與開發。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火炬計劃等科研項目六項。首創了在35立方黃化機上應用幹法黃化工藝、粘纖與漿粕生產廢水綜合處理等10餘項新技術,研製了新裝備,開發了新品種,有效解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推動我國粘膠纖維行業生產技術及裝備多次完成升級換代,結束了成套粘纖生產裝備依賴進口的歷史,提高了本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2012年5月逄奉建任山東鐵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總裁,踏入能源化工行業。隨後,他帶領科研團隊,依託院士工作站、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多個科創平台,進行科技成果孵化與轉化,其中幹熄焦餘熱發電和SCR中低温脱硝兩個項目是科研成果在企業成功轉化應用的典型。
“當時阻礙企業發展的濕法熄焦噸焦能耗大和煙氣氮氧化物排放超標的兩個難題,都亟待解決。在新環保法實施以前,我們就敏鋭地覺察到這一問題。”逄奉建介紹,“高温脱硝國內技術比較成熟,而中低温脱硝一直是困擾焦化企業多年的技術難題。”2015年1月,公司與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發中低温煙氣選擇性催化還原SCR脱硝技術。經過他和科研團隊多次對該技術的優化和改進,並將該技術在公司實現工程化,填補了國內行業技術空白,解決了行業難題。也標誌着我國中低温SCR脱硝技術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為我國大氣環境污染治理和清潔生產技術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技術成熟後還在多個行業進行環保技術推廣應用,形成了技術創新引領發展的典範,開創了公司經濟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新局面。
逄奉建介紹,濕熄焦一直是焦化企業普遍採用的熄焦模式,耗水量大,能量損失嚴重,易對環境造成污染。為解決這一難題,他帶領團隊與北京華泰合作研發了當時國內自主設計研發的、最大的幹熄焦工藝裝置,並將其在鐵雄新沙公司實現工程化應用,使幹熄焦工藝代替了傳統濕熄焦工藝,減少了對環境污染的同時又提高了高爐生產能力,解決焦化行業濕法熄焦噸焦能耗大的難題,每年減少蒸發廢水量為109萬噸,每年減少含酚含氰物質排放200噸,並可將回收的蒸汽用來發電,每年可發電4億度。近年來,逄奉建帶領公司在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方面取得較好的創新成果。新型環保煤棚、脱硫脱硝設施、污泥幹化、10000m3/d水處理、VOCs治理、焦爐煙道廢氣回配等一大批重點環保治理項目相繼投用,為大氣環境污染治理和清潔生產技術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菏澤日報記者 劉蘭英)
【來源:菏澤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