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近期發佈的2021年12月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超越日元成為第四大國際支付貨幣。此前,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中已經做出這一判斷,稱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四位。這無疑是好消息。但也要看到,人民幣國際化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進一步擴大人民幣使用範圍,構築有深度、有廣度、有韌性的國際網絡,將是今後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所在。
自2009年實行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經歷了從概念到認知進而到被接受的發展過程。2015年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是一個重要里程碑,2020年人民幣債券納入國際三大債券指數,明晟指數繼續增持中國A股,國際機構投資者掀起了投資中國證券資產的高潮。這些年,人民幣國際化動力由最初的貿易結算驅動,轉變為“貿易結算+金融交易”雙輪驅動。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在中國經濟、貿易較快增長、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人民幣避險貨幣功能的支撐下,人民幣國際化邁上新台階。
人民幣國際化從零起步,在某些質疑聲或打壓中穩步前進,歸根結底得益於我國在四個方面的不懈努力。
一是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無論國際環境如何變化,無論遇到什麼自然災害的挑戰,我國都堅持以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走高質量發展道路。近十二年來,我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經濟基礎,贏得了市場信任。
二是不斷開拓國際合作新平台。通過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協議、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簽署RCEP協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治理,開闢新的貿易和投資空間,努力擴大人民幣的貿易、直接投資等實體需求。
三是堅定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除了幾項個人債權債務項目外,最近三年我國的資本項目幾乎都已開放,努力平衡好金融市場開放中提高資金效率與守住風險底線的關係。隨着2021年“南向通”、跨境理財等渠道更加寬廣包容的金融開放,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
四是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與貿易、產業政策的協調,從宏觀到微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能耗的方式,確保中國實現低通脹、快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夯實人民幣長期堅挺的根基,使得人民幣資產成為國際投資者青睞的對象。
當然,人民幣國際化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必須清醒地看到2022年我們將面臨的挑戰。
首先,全球經濟正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加快恢復,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轉向,退出量化寬鬆,或將進入一個較長的加息週期。受此影響,我國相關壓力較大,民間投資動力減弱,需要實施新的減税降費,進一步呵護市場主體。當美聯儲加息,美元升值預期強烈,會導致市場波動加劇。
其次,2021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3.25萬億美元,從基本面上支撐了人民幣堅挺。資本具有逐利性,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例如中美利差縮小、美元升值預期更強,就有可能發生資本單向流出,衝擊人民幣匯率穩定,進而將外匯市場風險傳遞到股票、債券等方面,帶來相關風險。
最後,人民幣投融資結構不匹配,由於人民幣十年期國債利率長期高於同期美元,從成本收益角度考慮,國際社會願意持有人民幣資產,而不願持有人民幣債務,導致近年來人民幣債券市場份額下降。如何提升人民幣的國際融資市場份額,是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解決的問題。
今後為進一步擴大人民幣使用範圍,構築有足夠深度、廣度和韌性的國際網絡,應從三個方面着手。一是爭取在今年新一輪SDR審查中提高人民幣的份額,增強各國持有人民幣儲備資產的動機。二是抓住RCEP生效契機,調整貿易結構,努力擴大區域貿易規模,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增加貿易定價話語權,進一步提升人民幣貿易結算份額。三是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高度重視美國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提前做好預判,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和市場手段,加強匯率預期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下的相對穩定,維持人民幣資產的國際吸引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塗永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