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錫軍談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成為當前重點工作

中國網財經3月2日訊(記者 王晨曦)去年,我國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並將其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不久前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再提“科技創新”,並提出要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今年兩會開幕在即,圍繞這一目標將作出哪些具體部署備受關注。

今年“科技創新”的重點和方向在哪?如何發力?

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提到要推動科技創新力量佈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有效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那具體來看,今年“科技創新”的重點和方向在哪?如何發力?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對中國網財經表示,科技創新現在成為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

他分析稱,將科技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是國家廣泛而長遠的考慮。從戰略縱深角度來講,第一要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創新突破目前受制於人的技術領域,這是刻不容緩的。目前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間,突破“卡脖子”技術可能成為眼下要突破的重點工作。比如芯片、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技術。第二對“卡脖子”技術加大投入力度,爭取取得優勢性突破,在入手較早的有比較優勢的領域裏繼續擴大優勢,如人工智能、互聯網在應用性領域有比較優勢,未來可以考慮將其拓展到更深入的領域,甚至基礎性領域。

明確了今年“科技創新”領域的方向和重點,具體該怎樣做?如何發力?趙錫軍認為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實現,首先要建立較好的體制和機制,其次要推動科技創新力量的佈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的體系化,協同化,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但目前我國研究隊伍相對分散,基礎性研究與市場化和應用化方面脱節,不同的研究領域相對來講比較割裂,資源的配置效率相對不高,特別是一些人才流動、激勵機制的形成出現不協調的情況,因此未來這些方面還需要做更多的改革。

企業如何為“科技創新”發揮主體作用?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那麼,企業如何能夠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主體作用?

趙錫軍表示,以前一直將專業的研究機構作為研發主體,把大量的資源投放在科研機構,但我國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解決經濟社會、產業發展中重要的核心技術問題。而這其中最主要的主體就是企業。他認為,很多的企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後,必須通過自主創新技術研發,才能夠進一步發展提升競爭力。而我國一些關鍵領域的企業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被“卡脖子”技術所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越來越成為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主體。

因此,企業就需要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而科技創新核心的力量是人才,企業要將研發領域人才隊伍建設放到重要位置,並且要將科研機構和企業結合起來,即要真正做到“產學研”一體化。

“數字經濟”、“新基建”如何助力“科技創新”?

趙錫軍在接受中國財經採訪時表示,目前來看,經濟數字化的範圍越來越廣泛,廣度和深度都在拓展,越來越多的傳統經濟也開始向數字化轉型,尤其新冠疫情之後,這種趨勢明顯加快。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講,數字化發展是我國經濟將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他指出,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出現新的問題和挑戰,即數字經濟所依賴的技術的支撐能力及安全性,因此圍繞着數字經濟的發展,各種制度建設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及市場規則都要能夠及時適應數字化運行的發展需要。

在新基建方面,趙錫軍認為目前普遍對新基建的理解,有相當一部分是隻集中在硬件的投資和建設方面,如5G基站、高速互聯網、物聯網的建設,計算能力的提升等。以硬件的建設投資作為核心,而忽視了“軟件”的重要性。在硬件投資建設的同時能夠讓軟件的開發和升級迭代的能力進一步的提升,需要未來國家給予更多的考慮。

“總之,新基建不能停滯在傳統‘硬件’思路上,對‘軟件’的投入建設要重視,要加強。”趙錫軍説。

文/王晨曦

編輯/範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0 字。

轉載請註明: 趙錫軍談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成為當前重點工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