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私募艱難時刻,但斌發聲不回本不收錢,免費管理會“嚇退”奔私潮?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李強

一邊是管理規模不斷壯大,不少明星基金經理前赴後繼;另一邊是業績大幅下滑,負面消息頻出,多家百億私募為安撫投資者,紛紛祭出自購、免收管理費等大招。

2月24日,知名私募東方港灣創始人但斌在社交平台曬出一張微信截圖,併發文稱,2021年春節後至今,公司的A股與港股投資沒有做好,自己也感到十分揪心。在與股東商議後決定,公司旗下所有累計淨值低於1元的產品將不再收取管理費,待淨值回升至1元以上再收取。

此前,也曾有個別私募曾因淨值壓力減免管理費,但這種“公開操作”尚屬業內首次。

但斌認為,如果給不能為客户賺到錢,就不應該收管理費,且希望以後發產品,合同中列明淨值1元以下,即虧本時不收取費用。

此舉會否推動私募整個行業進入一個新的“免費”時代?失去管理費支撐,是否會“嚇退”入行者?

業績下滑減費表誠意

2022年以來,對於私募行業而言,用“多事之秋”形容並不為過。

A股市場持續震盪,上證指數自開年第二個交易日跌破3600點後,一直徘徊在該點位下方,截至2月28日收盤,尚未收復3500點,累計跌幅4.88%。深市跌幅更大,深成指累計跌幅9.43%,創業板指跌幅13.28%。

私募基金普遍出現淨值回調,朝陽永續基金研究平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月10日,3579家國內股票私募機構中,超過90%旗下產品收益率為負,而104家百億私募機構中,有93家旗下產品收益率為負,佔比高達89.42%。

東方港灣也沒能倖免。但斌坦承,公司成立18年,先後經歷2008年經濟危機、白酒危機、2015年股市大幅下跌等,總體還是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2021年春節後至今,A股與港股投資都沒有做好。

受結構性行情影響,截至2022年2月18日,東方港灣旗下多隻產品淨值跌破了0.8元的傳統預警線。其代表作“長江東方港灣2號”今年以來的跌幅達9.65%。

但斌坦言,儘管減免管理費的舉措會使得公司收入減少近1億元,也將給公司經營帶來一些壓力,但他希望通過這一舉動向客户表達誠意。

此事在資管行業激起不小波瀾。點贊者有之,認為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冷眼旁觀者亦有之,他們表示,雖然免收管理費體現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擔當,但後續若在合同中明確“不回本不收錢”或引發行業內卷,中小型私募將面臨更大壓力。此外,市場調整等非人為因素所引發的淨值下跌,是否應該通過免收管理費“認錯”也有待商榷。

也有券商人士指出,私募除了直銷通常還有其他代銷渠道,代銷渠道分得部分管理費甚至全部管理費,是行業內並未隱藏的規則,“免費時代”難推行。 但斌也稱,目前正在與各渠道溝通協調。

“共情”舉措也內卷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的數據,有1131只私募基金淨值跌破0.8元預警線,其中11家百億私募的84只基金“中招”。另有460只私募基金淨值跌破0.7元止損線。

而在業績大跌之下,在東方港灣之前,還有多家知名私募也通過減免管理費,或自購跟投的方式安撫投資者情緒,表達跟投資者共克時艱的決心。

2月8日,浙江善淵投資旗下產品單位淨值跌破0.8元,面臨清盤風險。公司回應表示,正積極調整策略,會適當減免費用,並加大自有資金申購。

2月11日,新晉百億量化私募赫富投資發佈公告,稱旗下產品單位淨值低於預警線0.88元,隨後向投資人表示歉意,並稱已於2月8日起將產品管理費調整至零,決定該產品未來在沒有回到淨值1元之前不再收取管理費。同時,赫富投資在2月10日以自有資金跟投母基金500萬元。

2月16日,同樣是百億量化私募九坤投資被曝海外關聯公司管理的一隻亞太對沖基金1月總體回撤超7%,疊加5倍左右的槓桿後淨值跌幅近40%。對此,九坤投資表示,基於對策略組合的長期信心,已於2月4日以自有資金3000萬美元(約1.9億元人民幣)申購了該基金。

據時代週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11傢俬募基金管理人宣佈自購,累計自購金額達12.65億元,其中百億私募有9家,自購金額達到11.8億元。

奔私潮或受影響?

2021年年底至今,私募行業壞消息不斷。前有風投教父汪潮湧失聯,歸來已成“失信之人”;後有百億私募兩位實控人“一死一重傷”,警方介入調查;接着又是上海一私募基金實控人離奇失蹤,後被發現溺水身亡。

上述事件或有巧合,但私募業受關注度提高亦是不爭事實 。

2021年以來,私募行業繼續發展壯大。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截至今年1月底,私募基金合計存量規模已達20.28萬億元,首超20萬億大關,同比增長18.86%。其中,證券類私募成為增長領頭羊,規模同比大增45.61%至6.34萬億元。

中國銀河證券財富管理總部總經理劉冰也表示,2021年私募整個行業管理人為2.45萬家,雖然跟2020年相比增加數量不多,但產品達到了12萬隻,比2020年增長28%。值得一提的是,存量產品佔62%,即近四成產品是去年發行的。

牛市出來混,熊市終究要還。去年新發產品不少是在市場高點被業績引來的新錢,這也就構成了現在預警線、止損線附近私募從業者的惶惶不安。

相對公募來説,私募更具有追求絕對收益的特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基金行業就有包括董承非、崔瑩、肖肖、葛晨在內的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奔私”。有基金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減費、自購等內卷壓力之下,私募行業也並非會是公募基金經理轉戰的棲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