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銀保監會等在內的14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下稱《若干政策》),從減税降費、金融扶持等綜合方面出發,針對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公路水路鐵路運輸業、民航業等多個特殊困難行業,提出43項紓困措施。
表面上來看,《若干政策》由14個部門聯合印發,內容上幾乎涉及了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實際上,該政策是針對服務業領域特殊困難行業精細入微和查缺補漏式的精準幫扶措施,誤讀了每一條措施都將牽一髮而動全身。
細心研讀好這43條針對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的紓困措施很重要,究竟重要到什麼程度?其實在《若干政策》印發後,我們從相關條款被資本市場誤讀後所引發的“烏龍”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個一二來。
在《若干政策》發佈當天,港股上市公司美團因其業務涉及餐飲行業以及互聯網外賣業務,截至收盤大跌14.86%,連續兩個交易日累計跌幅更是高達近20%,市值蒸發2000多億元。
有投資者認為,相較其他互聯網行業,外賣這項業務,其本身就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如進一步降低服務費率,則意味着其價值模型不成立,未來也將失去利潤及價值空間。因為外界普遍認為外賣平台佣金中,其實超過83%是支付給騎手的費用,平台本身的佣金僅有個位數。
隨着《若干政策》發佈和落地時間的不斷延長,輿論和市場對《若干政策》的解讀其實已經開始慢慢迴歸理性。在美團等上市公司接連兩天的股價震盪調整之後,已經有人發現《若干政策》餐飲業紓困扶持措施第12條所指出的“引導外賣等互聯網平台企業進一步下調餐飲業商户服務費標準,降低相關餐飲企業經營成本”與“引導互聯網平台企業對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的縣級行政區域內的餐飲企業,給予階段性商户服務費優惠”,其實重在強調政策“引導”,並且着重強調了是對疫情中高風險區域餐飲企業的階段性紓困措施,政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十分精準。
正如2月23日《經濟日報》在相關評論中所説的那樣,相關政策不是要干涉企業自主經營,而是因為相比個體户和小微企業,平台企業雖也面臨很多困難,但騰挪空間總歸大一些、抗風險能力總歸強一些。“而且,政策説的是‘引導’,不是命令,旨在促進政府部門、大平台、小商户攜起手來,同舟共濟渡難關。”
值得一提的是,在餐飲業同舟共濟渡難關的過程中,除了對餐飲業的引導之外,《若干政策》中對延續服務業增值税加計抵減等財税政策、提高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等就業扶持政策、分類實施房租減免政策,以及在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表述。而《若干政策》中這些行業和領域的精準解讀和把握,其重要程度或許不僅限於上述“餐飲業紓困扶持措施”第12條。
比如説,《若干政策》提出2022年引導銀行用好2021年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的2.2萬億元資金,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優先支持困難行業特別是服務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困難行業特別是服務業領域的傾斜力度。
針對零售業,《若干政策》提出中央財政通過服務業發展資金,支持開展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等6項措施。針對旅遊業,《若干政策》提出2022年繼續實施旅行社暫退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扶持政策,支持旅行社承接符合規定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工會活動等7項措施。針對民航業和運輸業,《若干政策》明確指出2022年暫停航空運輸企業、鐵路運輸企業預繳增值税一年,並且公路水路鐵路運輸業免徵輪客渡、公交客運、地鐵、城市輕軌、出租車、長途客運、班車等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增值税等等。
總的來説,《若干政策》中的43項紓困措施不搞“一刀切”,而是精準剖析了服務業的困難問題與成本癥結,比如,針對餐飲行業的“三高”(租金成本高、人力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的固定支出,政策明確指出了:
(1)對2022年被列為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的縣級行政區域內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承租國有房屋,2022年減免 6 個月租金,其他地區減免 3 個月租金。
(2)各地可統籌各類資金,對承租非國有房屋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給予適當幫扶。
(3)鼓勵非國有房屋租賃主體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合理分擔疫情帶來的損失。
(4)對減免租金的房屋業主,2022 年繳納房產税、城鎮土地使用税確有困難的,鼓勵各地可根據條例授權和地方實際給予減免。
(5)因減免租金影響國有企事業單位業績的,在考核中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認可。
通過上述系統性的解讀,將減免房租、降税收、返社保等方方面面利好措施分析透,目的就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細心研讀《若干政策》,正確引導,對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而言,確實是落一子而滿盤活。(劉洋)
來源:長安街知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