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自上市以來迎來首次虧損。
2月21日早間,“火鍋茅”海底撈(06862.HK)公佈了2021年的業績預告。
公告顯示,預計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海底撈營收將超過400億元,相較2020年的286億元,增速超40%;預計淨虧損約38億元至45億元,相較2020年盈利約309.5萬元,業績由盈轉虧。
去年預虧至少38億元據港交所披露易2月21日早間消息,海底撈發佈公告稱,預期將於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錄得淨虧損約人民幣38億元至人民幣45億元。海底撈表示,對比2020年收入約為人民幣286億元,本集團2021年收入預計超過人民幣400億元,增長超過40%。
據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還盈利9400萬元,也就是説這幾十億的虧損基本發生在2021年下半年。海底撈2018年9月登陸聯交所,2018年至2020年淨利潤分別為16.46億、23.45億和3.09億元,合計約43億元。海底撈半年時間把上市三年的利潤基本虧光。
公告稱,預期虧損主要歸因於兩方面:第一,2021年,300餘家餐廳關停及餐廳經營業績下滑等因素導致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約33億元至39億元。第二,全球持續變化和反覆的疫情,2020年、2021年門店網絡快速擴張以及公司內部管理問題等對海底撈餐廳經營狀況帶來的衝擊。
過往財報顯示,2017年到2019年,海底撈在中國內地的翻枱率分別為每天5次、5.1次、4.8次。或許基於過往的樂觀狀況,在疫情期間,海底撈選擇了快速擴張。這一決策似乎也符合行業普遍習慣,峯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曾公開撰文表示,疫情期間,利用租金紅利期逆勢擴張是頭部餐飲連鎖品牌的普遍選擇。
2017年底海底撈還僅僅只有273家門店,2018年上市當年新開店近200家,全球門店數量達到466家。2019新開308家,2020年頂着施虐的疫情繼續猛擴544家,2021年上半年再度新增299家。這樣,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底撈全球門店總數達了1597家。
但問題在於,急速擴張的過程中,企業容易犯錯,比如對於“點位”的評估和抉擇出現失誤,公司既有的結構體系、人才梯隊培養速度無法跟上擴張速度等。其後果就是經營不達預期。這一隱患又由於餐飲消費回暖不達預期的大環境而被放大。
2021年,海底撈交出的成績證明,其擴張之舉並未幫企業延續亮眼的業績水平,2021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增長超100%,歸母淨利潤雖然和2020年上半年相比扭虧為盈,但和2019年同期對比仍下滑89.6%。同時,2021上半年整體翻枱率為3次/天,對比2020年同期的3.3次/天,也有所下降。
2021年11月5日晚間,海底撈發佈公告稱,將於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店,其中部分門店將暫時休整、擇機重開,休整週期最長不超過兩年。
市值蒸發超3600億港幣2018年9月26日,海底撈在港交所掛牌,發行價為17.8港元/股,盤中一度飆升至19.64港元/股,市值摸高1000億港元。
至2021年2月,海底撈股價達到歷史新高的85.75港元/股,總市值曾一度接近4700億港元,不過之後海底撈股價開始大幅下滑,截止到2月21日收盤,海底撈股價報19.08港元,市值1064億港幣,一年之中市值蒸發超3600億港幣。
對於海底撈如今的困境,中泰證券認為由三方面因素導致:一方面是行業之困,國內疫情影響深遠,餐飲行業受到階段性衝擊與需求端持續的壓制;另一方面是品類之困,火鍋進入下半場,新鋭玩家層出不窮,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此外,從企業自身來説,海底撈快速擴張下,週轉下滑,對現金流形成衝擊。
面對這樣的局面,為提升營運表現,海底撈稱,公司已於2021年11月推行“啄木鳥計劃”,由執行董事兼副首席執行官楊利娟領導。此外,公司稱,“本集團亦實施積極措施控制租金及其他運營成本,嚴謹管理運營資金並運用信貸融資和股本融資手段,確保現金流穩健及現金狀況良好”。
公開資料顯示,“啄木鳥計劃”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包括海外門店,並相應採取改善措施;重建並強化集團部份職能部門,恢復大區管理體系;在科學考核各部門的前提下,持續向員工傳達企業文化及“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並大力倡導愛和信任為核心的奉獻精神;適時收縮集團的業務擴張計劃。
東吳證券認為,從產品端來説,“啄木鳥計劃”意味着總部將直接對採購、研發、供應鏈、營銷等方面統一管理,前置規劃產研,及時把握市場需求;大區的改革則能讓公司縮短管理半徑,保證各級傳達效率,在堅持自下而上師徒制基礎上,新增自上而下精細化管理策略,有助於公司持續打磨“連住利益、鎖住管理”的經營理念。
但也有不少聲音認為,同類型業態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火鍋行業已是一片紅海,海底撈模式過去效果很好,未來能否繼續扭轉頹勢並不一定。
(鈦媒體App編輯武楓葉綜合自中國基金報、每日經濟新聞、銀柿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