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儲優勢不再 結構性存款發行“遇冷”

  隨着假結構性存款“清退”,在優化負債結構的背景下,曾一度被視為保本理財替代品、銀行攬儲利器的結構性存款風光不再。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調查發現,目前多家銀行已無結構性存款產品在售,在售的產品數量也相對較少,最低收益率與定期存款利率相近,普遍在1.1%-3.5%。在現有狀況下,結構性存款規模、利率走勢又會如何?未來結構性存款產品是否還值得購買?

  部分結構性存款難覓蹤影

  結構性存款主要由普通存款和投資金融衍生品構成,是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鈎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鈎,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率的業務產品。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多家北京地區銀行網點調查發現,在部分銀行網點,結構性存款產品已難覓蹤影,客户經理透露,行內已無結構性存款產品在售。

  “我行沒有結構性存款。”一位國有大行客户經理説道,自2021年11月開始該行就很少有結構性存款產品發售,目前只有定期存款、非保本理財產品以及保險產品。另一國有大行大堂經理也表示,“我行無結構性存款產品,目前僅有存款和理財產品在售”。無在售結構性存款產品的不僅有國有大行,部分股份制銀行客户經理也透露暫無結構性存款產品發行。“已經很久都沒有結構性存款了。”一家股份制銀行客户經理坦言,“我行目前無結構性存款產品,只有存款、理財產品,至於後續是否會有結構性存款產品發行目前還不確定。”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結構性存款規模繼續壓降,其中,國有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壓降幅度最大,個別國有行已停發個人結構性存款,一方面是受監管約束,另一方面是銀行自身存在壓降負債成本需求。

  2019年10月18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要求一年過渡期後,“假結構性存款”需整改完畢。自此,結構性存款迎來規範和整改,規模也逐漸呈現波動下降態勢。央行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1月,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約為5.98萬億元,雖較2021年12月環比上漲17.55%,但較2021年同期下降了14.85%,較2020年4月結構性存款規模小高峯時期的12.14萬億元,已下降50.77%。從結構上來看,中資大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同比下降52.81%、6.5%,中資中小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同比下降2.09%、4.67%。

  “1月結構性存款發行規模環比上升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影響,1月銀行較為集中申請發行額度,也是攬儲的重要節點。”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分析認為,整體來看,銀行結構性存款發行“遇冷”,一方面,國內強化存款市場監管,銀行主動調整負債結構,穩定整體負債成本;另一方面,國內貨幣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市場流動性保持充裕,較大程度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攬儲意願有所下降。

  收益率“吸引力”不足

  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佈後,保本理財漸次退出市場,而在此期間,兼顧收益與風險的結構性存款一度成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銀行攬儲的利器,彼時客户經理介紹結構性存款時通常會採用“保本保高收益”的話術,吸引客户存款。不過,從目前來看,隨着假結構性存款“清退”,銀行通過結構性存款攬儲的意願也隨之降低,在銷售產品時客户經理通常會強調“只保障本金和最低收益率”。

  “此前,假結構性存款會將障礙價格劃分得特別寬,設置得也較為簡單,使客户很容易拿到中檔或高檔利率,客户願意購買,也成為銀行的攬儲利器。”一家正在發售結構性存款的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坦言。但隨着假結構性存款的“清退”,結構性存款只能保證本金和最低收益率,至於最終收益率如何還需要看掛鈎標的市場表現。

  在調查過程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無論是否有在售結構性存款產品,客户經理普遍會對穩健性投資者推薦銀保產品。上述國有大行客户經理建議,“穩健型的客户可以看看按期繳納的保險產品,3.5%複利滾存,存的時間越長收益越高”。一位城商行客户經理也表示,“我行現有的結構性存款掛鈎的是歐元兑美元匯率,具體收益會根據掛鈎標的進行變化,此前也出現過按最低收益計算的情況。現在想保本保險產品更有優勢,時間越長收益率越高”。

  客户經理為何熱衷於推介銀保產品?劉銀平認為,一方面,隨着監管趨嚴,收益穩定的假結構性存款越來越少,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減弱;另一方面,銀行代銷銀保產品獲取的佣金比例要更高,會更加積極推薦。

  除了產品發售量較少之外,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也不再“吸睛”,利率普遍在1.1%-3.5%,最低收益率與定期存款利率相近。據前述城商行客户經理介紹,該行共有8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在售,起存金額均為1萬元,收益率在1.1%-3.47%。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其中一款期限為181天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最低年化收益率為1.65%,略高於該行3個月年利率為1.4%的定期存款。

  從行業整體來看,根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2年1月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38天,較上個月縮短2天;平均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28%,環比上漲2BP;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為3.13%,環比下降4BP;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61%,環比下降6BP。

  談及結構性存款收益率逐步走低的原因,周茂華表示,一方面是國內監管部門着力維護存款市場正常秩序、穩定銀行整體負債成本; 另一方面,由於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從同業存單利率看,銀行整體負債壓力有所舒緩,結構性存款利率不高。

  短期退出市場可能性不大

  由於結構性存款兼顧存款和投資的雙重屬性,在初次購買時也需要像購買理財產品一樣,進行錄音錄像、風險評估。在一些銀行客户經理看來,結構性存款更像是存在於存款和理財間的一種過渡形態,而隨着保本理財完全退出市場,在監管日益趨嚴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不排除會有“消失”的可能性。

  “目前已經沒有保本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可以説是過渡方案,但未來隨着市場發展、監管完善或變嚴之後,結構性存款可能慢慢會被剔除或者劃歸到不保本類別中。”上述理財經理分析道。

  談及未來結構性存款發行規模和利率趨勢,劉銀平認為,國有大行可能會繼續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但是中小型銀行缺乏穩定的存款來源,壓降動力不足,某些節點還需要依靠結構性存款衝量,結構性存款短期內退出市場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監管硬性要求。周茂華表示,結構性存款利率整體維持低位運行格局,主要從目前宏觀政策重心偏向正增長,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銀行整體負債壓力穩定;同時,國內繼續維護存款市場正常競爭秩序,穩定銀行負債成本,助力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那麼在現有情況下,投資者是否值得購入結構性存款?購買該類產品時應當注意什麼?劉銀平認為,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期限偏短、收益率要高於同期的定期存款,如果投資者對資金安全性、流動性要求較高,結構性存款還是適合購買的,不過要能看懂產品説明書,尤其是收益計算規則,瞭解產品到期收益率大概能達到的水平。

  “結構性存款更適合想保本但又不想做時間太長定期存款的客户,短期之內本金安全,收益又能比普通的活期高一點。”上述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建議道,不過客户如果想通過結構性存款去賺取高收益,需要對市場有很強烈的認知,例如能判斷金價下一步的走勢、上漲或下跌空間,再根據自身的預測去找相匹配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李海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8 字。

轉載請註明: 攬儲優勢不再 結構性存款發行“遇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