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公募寶盈,正如何打“新牌”?總經理楊凱首次公開亮觀點
財聯社(深圳,記者 周曉雅)訊,經歷20餘年長足發展的基金行業,規模正不斷創新高,產品體系豐富完善。公募基金行業裏,有經典老牌,也有後起之秀;有保持高速增長的,也有中途沒落又重新崛起的。當下行業,那些正成為“潛力股”的基金公司,無疑也被着重關注。純粹的規模擴張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高質量發展成為各家公募基金髮展的應有之義。
從規模重新崛起,到推動更多明星基金經理成長,到重新吸引行業關注的,寶盈基金當屬其中一位。寶盈憑何再露鋒芒?當下面臨的問題還有哪些?財聯社記者就此進行了全面調研,同時也與寶盈基金總經理楊凱進行了深度交流。
在楊凱看來,投研能力是寶盈基金的最大優勢,寶盈一直注重人才體系的搭建,也注重把“平等、分享、包容開放”的企業文化引進寶盈,讓公司格局更加陽光簡單。
從業務角度來説,必須立足權益;開拓REITs市場,則是寶盈基金的創新業務來源;推動中的混改將成為改變寶盈基金機制體制的重要變量。
舊事重提,寶盈的“首次創業”
在寶盈基金官網上,有這麼一句描述,“當前公司二次創業階段,進取不僅是業務上的突破創新,更是每位員工都應具有的一種態度和精神。”
寶盈內部提到的“二次創業”,指的便是以楊凱迴歸寶盈基金擔任總經理為起點的2019年,這也就要重温“首次創業”的點滴。
作為國內第12家成立的公募基金,寶盈基金於2001年成立。早在楊凱之前,寶盈曾經歷了金旭、陸金海、汪欽等多位總經理掌舵的時代。
從2006年至2010年,陸金海履任寶盈基金總經理的近4年時間裏,寶盈基金業績乏善可陳,旗下不少產品曾走向墊底。2010年底,汪欽赴任寶盈基金總經理,寶盈基金並未“消停”,因大股東違規代持等問題,一度被監管層要求停發新產品。
直至2014年新產品發行獲得解禁後,“基金一姐”王茹遠、“寶盈四小龍”(楊凱、彭敢、張小仁、蓋俊龍)等優秀基金經理脱穎而出令寶盈基金名聲鵲起,公司管理規模在2015年6月末突破800億元關口。
然而,好景不長,經歷了股災洗禮後,寶盈基金在2015至2016年間規模驟降,公司內部再次出現基金投研監控不到位、業務開展有誤導性引述等違規情況。
人員流失的挑戰也同樣嚴峻。寶盈基金原副總經理儲誠忠,以及時任寶盈基金副總經理楊凱,均於2016年離職。隨後,在2017年1月,汪欽因個人原因離任寶盈基金總經理,“四小龍”中的其餘三位也相繼離開。
一時間,寶盈基金投研光環黯淡,陷入業績下滑的困境中。
同年,原博時基金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張嘯川空降擔任寶盈基金總經理一職,他曾大刀闊斧地對寶盈基金進行改革,但這並未在短期扭轉寶盈基金所面臨的局面。
2017年年底,寶盈基金管理規模從前一年的452.62億元回升至493.27億元,但增長的規模主要來源於貨基,非貨基規模的下滑態勢仍然顯著。一年後,寶盈基金總管理規模便下滑到268.27億元,同比縮水近五成。幾乎同一時間,張嘯川離任寶盈總經理一職。
楊凱迴歸,寶盈迎來“二次創業”
時至2019年,寶盈迎來了楊凱的迴歸,3月20日,他出任寶盈基金總經理。作為“四小龍”之一,楊凱與寶盈的淵源頗深,他的投資管理生涯起於寶盈基金,歷任公司市場開發部總監、特定客户資產管理部總監、公司總經理助理、研究部總監、基金經理、公司副總經理等要職。
楊凱迴歸後的寶盈基金能否被點亮,外界對此曾充滿爭議。彼時,寶盈基金2019年一季度末的管理規模已下滑至255.06億元,其中,非貨基規模為165.61億元,在業內排名67名。
為此,公司上下將2019年當作是一場“二次創業”,砥礪前行。
那麼,再次創業的成績如何?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寶盈基金旗下股票基金平均股票投資主動管理收益率達63.89%,在109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4;旗下債券基金平均債券投資主動管理收益率達6.62%,在105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5。
再過一年,寶盈基金管理規模在2020年底攀升至673.72億元,非貨規模為569.52億元。雖然還未回到此前的峯值,但其規模向上增長的態勢顯現。
與此同時,肖肖、李進、張仲維、郝淼等基金經理旗下產品業績亮眼,投資潛力備受市場關注。今年賽程已過半,又一位來自寶盈基金的基金經理脱穎而出。截至2021年6月30日,陳金偉管理的寶盈優勢產業混合基金半年收益達到52.17%,居全市場主動權益基金排名榜單亞軍,成為寶盈崛起的第三代基金經理之一。
不難看出,寶盈基金正重回向上發展的道路。楊凱認為,這是寶盈權益投資能力的厚積薄發,他也在迴歸後及時提出了“立足權益、補齊短板、發展貨基、創新突破”等四大方針,增添團隊的信心。
財聯社:2019年接任總經理後,你做了哪些重要調整?
楊凱:第一是人心穩定;第二是確定打法。我提出了“立足權益、補齊短板、發展貨基、創新突破”四個方針,力求鮮明突出寶盈的權益特色。
在寶盈工作多年,員工瞭解我的行事風格、專業能力、性格特點,2019年迴歸寶盈後,給公司帶來了新勢氣,也給員工帶來信心。公司凝聚力不一樣,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團隊穩定、員工願意安心工作,這非常關鍵。
為什麼要補齊短板?假如基金公司主要資產是權益基金,貨基和債基的規模都較小,基金公司可能面臨較大的經營波動。回來以後,我花了很大精力將寶盈的貨幣基金推到餘額寶底層資產,現已從30億元左右提高到200億元以上,貨基規模的增長是業績穩定基礎,給員工帶來很大信心,讓員工看到寶盈發展的前途和希望。
財聯社:與2019年相比,當下寶盈有哪些重要變化?
楊凱:寶盈迴歸投資本源,體現了較好的投資效果。個別基金經理業績非常靠前,公司也迎來了向上發展的態勢。這其中,底層文化很重要,公司內部很早形成了人才培養的文化,讓每位基金經理能專注於投研。
疊加較好的市場形勢和公司在權益市場上的優勢,過去兩三年,寶盈管理規模攀升,經營情況也發生很大變化。更難得的是,很多銀行資管、各大保險公司也有陸續開始申購我們的產品,這都是積極的變化。
核心打法之一:傳承“立足權益”基因
立足權益,是寶盈基金的優勢,也是寶盈的重要基因。以往幾代總經理,都曾在提升公司投研能力上傾注不少心血,在楊凱眼中,深耕投研,在權益市場闖出一片天地,也是寶盈應走的特色道路。
財聯社:寶盈如何傳承“立足權益”的基因?
楊凱:多年來,寶盈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形成在權益市場的優勢。權益方面的業務更多依賴技術,固收業務更多依賴平台和資源,對於權益業務,投資能力弱,資源再強也沒有用。因此,寶盈要崛起要依靠技術,我們選擇立足權益這條路。
投資背景出身的基金公司總經理,對打造投研文化、激勵投資團隊往往有更深刻的理解。陸金海、汪欽、張嘯川等總經理都對投資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我在擔任總經理之前,也曾任基金經理、研究員。
迴歸寶盈以來,我在公司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深入產業、選好公司、挑出景氣行業,把基本面研究紮實,在優勢領域做深、做透,同時注重引進“平等、分享、包容開放”的企業文化,讓公司格局更加陽光簡單。
核心打法之二:形成“平等開放的投研底色”
早在2013年,楊凱主管投研部門時提出搭建創業型投研平台,強調平等、內部分享、自下而上決策以及效率,這也逐步形成了寶盈基金的底層文化。同時,公司從制度調整、隊伍組建、思想引導等方面,進一步推動投研一體化,營造開放分享的投研氛圍。
財聯社:寶盈如何打造自身的投研文化?
楊凱:首先,公司文化是基礎。創業型投研平台更適合於權益資產的管理,權益類投研實力突出的公司,一定需要具有類似的文化氛圍。
與之相對應的是官僚型團隊,它代表另一種風格,更強調等級、自上而下的決策與風險管理。這一類型的團隊更適合於固收或者其他大規模資產的管理,官僚型的企業文化,很難做好權益。
其次是投研合一和開放分享的文化氛圍。公司內部在2013年已經強調過投研一體化,提出投資基於研究。投資本質上是研究的工作,投資本身只是一個決策行為,研究才能發掘好個股,並轉化成投資。
財聯社:寶盈如何實現“投研合一”?
楊凱:一是內部制度的調整,包括延長考核週期、公司導向中強調投資人員對投資業績負全責;二是組織加大研究成果轉化的投入;三是研究小組由基金經理帶隊。
部分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員容易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比如,研究員抱怨推薦的股票基金經理沒買。為什麼沒有買?研究員要多做思考,是不是信任度、深度、推薦頻率不夠,推薦渠道是什麼,郵件還是口頭。不同行為導致的結果有很大區別。
另外,一旦發現投研人員有價值的想法,公司應該引導更多資源的投入,放大想法的作用效果。類似的推動不可能完全依賴於研究人員,更應該由公司深化這些想法,更多地轉化成投資行為。
研究小組採用基金經理帶隊的方式,基金經理承擔“把方向、管質量、培養人才”三個角色。
首先,基金經理更知道需要什麼樣的研究方向和內容,可以快速轉換成研究員的行為;其次,基金經理能更好地把控小組的研究質量,提出修改意見;最後,基金經理還能更好地發掘培養隊伍中的人才。
核心打法之三:有效進行人才選拔
王茹遠、張小仁、李進、郝淼、肖肖、張仲維、陳金偉……談起公司優秀基金經理,楊凱如數家珍。品德、熱愛、專業、開放、夢想,這是寶盈基金選拔人才的5個標準。在發掘培養潛質人才時,楊凱最看重熱愛這一特質,在他看來,只有極致的熱愛,才能在投資行業脱穎而出。
財聯社:投研合一對投研人員自身實力要求較高,公司如何選拔人才?
楊凱:寶盈的所有優秀基金經理都是內部培養起來的,目前,以陳金偉為代表的第三代基金經理,在寶盈也有五六年成長時間。
我提出了五個人才選拔標準,即品德、熱愛、專業、開放、夢想。首先,品德是基金經理最重要的品質,投資是與金錢利益關係很大,如果基金經理有私心,對組合業績的影響是致命的,甚至可能導致犯罪行為,損害投資者利益。
熱愛是我最看重的因素,如果沒有極度的熱愛,一個投研人員做不到極致的優秀,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投資研究,全身心去研究投資,才會對看研究報告感興趣,對調整好投資組合感興趣,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行業勝出。
熱愛可以極致到什麼程度?我們的基金經理全周基本上都在外調研,有的基金經理在家炒菜的時候,邊上都會回放路演的錄音。另一個極致體現,是大部分優秀基金經理生活極其簡單,從早到晚就是專注路演、研究投資、看報告,十年如一日。
比如陳金偉,他從不買消費品,體會不到品牌之間差異,價格便宜,能夠用就是好東西,公司業務人員感謝他,給他買一件幾十塊錢的衣服,第二天就穿上了,他也不瞭解C端業務模式,而是對B端業務模式有理解,這是我們公司的基金經理。
市場上相當一部分基金經理、研究人員可能只把投研當作一份工作,業績註定就會很普通,如果還經常應酬,這是消耗他們自身,把時間花在毫無價值的事上。
“夢想”也是我在內部多次提到的。
如果基金經理對自身業績沒有高要求,沒有必須成為行業頂尖基金經理的想法,就是一位很不專業的基金經理。從組織層面,我們也刻意發現培養這種人才,把他們往前面推,嘗試更核心的崗位。
核心打法之四:鍛造投研實力的專屬“打法”
寶劍鋒從磨礪出。除嚴格選拔以外,寶盈基金在培養優秀投研人才上還有一套專屬“打法”,總結下來是聚焦產業、在熟悉領域投資標的、適當延展研究領域三大要點。從投研平台的搭建到具體投研打法,無形之中,寶盈基金已形成自下而上的投資框架。
財聯社:除了人才選拔,寶盈在培養人才方面有什麼側重點?
楊凱:多年以來,寶盈的投研隊伍一直堅持“少討論市場多空、少做短期擇時”、“少猜市場熱點主題、少找行業輪動方向”。頻繁擇時猜測市場熱點,都是投資中無謂的事情,創造不了阿爾法,這些在寶盈內部都是基本的共識。
真正的阿爾法,來源於產業和上市公司的深度研究,通過研究基本面,找到優質上市公司並與它共同發展。當然,股價是波動的,有時候可能會快速釋放出上市公司的價值,甚至是泡沫化,但本質上,這是深度產業研究的結果。
我們也堅持倡導基金經理只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買股票,不要做漂移,更不要去受市場誘惑去買不熟悉的一些領域的個股。
不過,儘可能做適當的延展也很重要。公募基金控制回撤、保持組合進攻的持續性,關鍵是要持有相對多元的資產。
組合如果只有單一資產,容易面臨很大波動,還可能面臨進攻性的鈍化。但基金經理不可能“全能”,所以要求持有資產的相對多元,既有相關性,又有一定的差異性,適時用新標的替換組合中的鈍化標的。
不過,對於基金經理,持續研究投入發現新標的的難度較大,但這也是優秀基金經理的重要體現。
難點:人才流失難題亟待解決
在時任總經理汪欽的帶領下,寶盈基金曾經歷“公募一姐”、“四小龍”等投研光環的點亮與黯淡,近年來,郝淼、李進等新一批優秀基金經理的興起與離開,映射出寶盈一直以來的人才流失窘境。
歸根結底,人才的流失離不開機制與薪資水平的限制。面對與業績並不匹配的薪資和更好薪酬待遇的同行,不少優秀基金經理無奈出走。
財聯社:在人才引進方面,寶盈有哪些吸引力?
楊凱:其實我們又招了一批非常優秀的研究員。他們為什麼願意加盟?一方面,是榜樣的力量,知道有些榜樣、高手,願意來學習;另一方面,可能通過綜合比較,認為在寶盈能心無旁騖地做好投研,甚至充分展示自己對投研的理解。
這也是我想打造的平台,每個人在平台中樂於投資,願意貢獻智慧,最大程度發揮能量。
財聯社:體制約束的問題怎麼解決?
楊凱:目前,寶盈基金已經列入國資委混改試點名單當中,如果順利完成混改,寶盈基金將翻開新的篇章,未來,公司可能引入戰略投資者,激勵機制的約束也有望徹底改變。
隨着大權益時代的到來,有多年積累的寶盈具有最大的優勢。但寶盈的發展還缺“一把火”,就是混改帶來的機制改革。如果這把火點起來,寶盈將在權益時代體現更大價值。
基金公司的發展離不開股東支持、隊伍穩定、機制靈活,機制靈活保證了隊伍穩定,隊伍穩定不斷促進思考機制的靈活。在目前的局面下,混改將會翻開寶盈的新一頁,使更多的優秀人才能在這成長、留住。
財聯社:對於混改有怎麼樣的預期?
楊凱:我們作為中國中鐵旗下兩家試點機構之一,列到國資委名單中,相關方案還在醖釀中,但作為央企的三級子公司,改革的力度值得期待。
更進一步看,未來我們整體發展肯定是立足主動權益管理,在大權益時代為社會創造價值。這麼多年,不論在文化氛圍、投研管理、人才的發現和培養,還是基本的投資打法,寶盈都已經形成自己的基因。
投研是技術活,是團隊能力的體現,是文化的體現,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寶盈培養的人才和投研實力是公司的一筆寶貴財富,並可能發揮出更大作用。我不相信一個資管公司僅通過引進人才,就能把投資能力提升到顯眼高度,這一定需要時間成本,我們的優秀人才也是通過五六年時間的內部培養,才走向投資崗位。
期許:未來繼續創造價值
混改能不能如期推進,推進後會帶來怎樣影響,這對市場還是寶盈都還是未知數。不過,鞏固權益投資優勢,憑藉股東優勢開拓REITs市場,楊凱相信,寶盈能繼續為市場創造價值,提升自身地位。
財聯社:對寶盈未來的發展,有哪些展望?
楊凱:目前,寶盈處在良好向上的發展態勢,但是離頭部也很遠,我們不跟同行比較規模,而是關注能不能把資產管好,為信任我們的委託人創造好的價值。
未來,市場投資者羣體日益多元化,整體規模也將擴大,因此比較規模沒有意義,當市場足夠大時,每個公司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客户羣體,需要服務好這些客户羣體,1千億元和1萬億元的規模,有不同的責任,把屬於我們的責任負責好,就有我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才能持續不斷髮展。
財聯社:與同行對比,寶盈產品數量並不多,但從行業整體來看,追求規模是不少公司的目標,怎麼看待規模增長跟新發產品的關係?
楊凱:從專業人士的角度看,除非是創新力度很大,否則,新基金沒有任何意義,但就當前國內外市場環境而言,發行新基金受市場認可,我們只能遵循遊戲規則。
發行新基金對基金公司不見得是壞事,比如,穩定隊伍、構建與資金規模匹配的投資組合、引起更大的社會關注等等;對於市場,新基金也意味着更多市場資金交由專業機構管理。
不過,發行新基金需要我們不斷擴大產能,因為每位基金經理產能都有限,各家基金公司需要審時度勢,認真瞭解衡量每位基金經理的管理邊界。如果一個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遠遠超過他的管理邊界,對投資者和管理人都是致命打擊。我們目前管理規模還在能力範圍之內。
財聯社:如何看待基金經理主動提出暫停申購等情況?
楊凱:我們尊重基金經理意見,我也是管理基金出身,所以知道管理邊界的概念。一個基金經理到底能管多大規模,是沒有定論的,但是快速擴張規模一定是不好的,我們更希望產品規模能夠平穩有序地增長。
此前,我們本來計劃二次首發某些產品,但最後聽取基金經理意見,調整成持續營銷。事實上,產品規模快速擴張,會在管理上給基金經理帶來很大困擾,甚至有可能會消磨掉基金經理的品牌價值,可能影響持有人的利益。
財聯社:從公司內部看,下一步的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楊凱:我們還要繼續打好寶盈立足權益的品牌,把寶盈過去多年人才培養體系、提拔體系等從更高層面提煉,形成我們迭代更新的方法論。另外,發揮中國中鐵的股東背景優勢,REITs也將成為我們接下來業務發展重心之一,目前已經在進行相關籌備工作。
我想,這兩件事情做好,足以令寶盈在大資管時代中進一步明晰定位,提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