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副總裁張濤:疫後全球經濟重建應着眼綠色、智慧、包容發展
新華社華盛頓10月24日電(記者高攀 許緣 熊茂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張濤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説,雖然抗擊新冠疫情仍然是各國政府當務之急,但各國也應開始着眼未來高質量經濟復甦和重建,為構建“更加綠色、更為智慧和更具包容”的全球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他説,全球數據顯示疫情遠未結束,因此防疫抗疫仍然是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這是當前工作的出發點。這意味着要繼續加強公共衞生醫療服務,同時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盡力支持經濟復甦,將疫情的長期“創傷”影響降到最低。
2016年10月5日,在美國華盛頓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張濤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殷博古攝)
張濤指出,IMF的中期預測假定疫情和深度衰退會給全球經濟留下長期“創傷”。這包括企業經歷疫情衝擊後將提升工作場所安全標準,因此增加調整成本,從而影響生產率;企業破產會放大疫情衝擊;跨行業資源重新配置的成本將上升;職場人員因就業受阻而退出就業市場等。
他説,這些“創傷”會與疫情前就已存在的拖累生產率增長的多種因素疊加。因此,各國政府必須積極致力於減輕這場新冠危機對經濟造成的持續傷害,持續為家庭提供收入支持,同時支持脆弱但可存活的企業維持運營,減少企業破產和就業損失。隨着時間推移,等到經濟復甦趨於穩固之後,應及時調整政策,促進資源重新配置,從業務收縮的行業轉向電子商務等業務增長的行業。
張濤表示,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有力的國際合作,特別是在新冠疫苗研發和分配方面。他指出,正如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所説,如果全球醫療解決方案取得積極進展,到2025年全球收入將有望增加9萬億美元。此外,國際合作對於解決全球經濟面臨的許多其他問題也非常重要,包括貿易緊張局勢、債務危機、氣候變化、不平等問題、強化全球金融安全網等。
他認為,各國從現在開始就要着眼思考如何推動全球經濟高質量的復甦和重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特殊歷史時刻。我們需要抓住走出疫情的機遇,塑造全球經濟更加綠色、更為智慧和更具包容的未來。”
張濤解釋説,“更加綠色”是指政府將綠色發展納入一攬子經濟扶持政策。加大綠色公共交通、智能電網、節能建築等領域投資,將帶來大量就業機會並推動經濟復甦,也能適應未來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的需要。
“更為智慧”是指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他説,疫情期間,數字化使老師和學生可以在線學習、員工可以在家辦公、企業可以在線運營,同時數字化也幫助政府提供關鍵公共服務,保障疫情期間居民基本生活。
“更具包容”則是指各國可以通過加強教育和培訓投資,增加人力資本和就業機會、減少貧富差距和數字鴻溝,增強經濟的包容性。
他指出,雖然各國仍需繼續防疫抗疫,但也可以通過豐富投資就業機會、提高生產率和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為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經濟打下基礎。這方面,中國將繼續在高質量的全球復甦和重建中發揮重要積極作用。
談到債務問題,張濤説,疫情之前大約一半的低收入經濟體和部分新興經濟體就已陷入債務危機或者面臨債務危機風險,而疫情進一步提高了全球債務水平。到今年底預計全球公共債務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100%左右,創歷史新高。他警告,許多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經濟體可能會面臨由債務違約、資本外流和財政緊縮引發的第二波經濟困境。
他表示,自疫情暴發以來IMF已為81個經濟體提供1000多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目前IMF仍然資金充足、擁有約1萬億美元的總借貸能力,可繼續支持成員緩解疫情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影響。
談到許多中央銀行正在積極探索的數字貨幣,張濤説,IMF正與成員和其他國際機構合作積極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等議題,幫助成員更好地理解央行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金融穩定、消費者保護、跨境溢出效應等方面的影響。一些央行正謹慎推進相關試點項目,仔細權衡央行數字貨幣的機遇和風險。各國將根據各自國情、能力和政策目標等因素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