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年之計,在於找到對的人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財經


《新商業對話》專欄·第031篇

口述 | 冉濤

| 浮光掠影

音頻錄製 | 李鹽 責任編輯 | 浮光掠影校對 | 柯洲


又是一年的結束,也是一年的開始,每到這個時候,很多公司都會組織年終述職。


在述職中,有些公司或部門,業績不達標,來不及徹底覆盤,就又開始着手公司級、部門級、個人級的目標規劃,不少更是先簽完來年的績效責任書,再言其他。


然而,大量教訓已一再證明:只有條分縷析後的大幹快上,才是開局的最佳打開方式


比如,針對述職中未達成的目標,應先找出差距並分析原因,究竟是方向OK、能力不OK,還是能力OK、方向不OK,抑或是方向和能力都OK,業績制定不合理。


而如果方向和目標都沒問題,那麼就可以斷定問題出在人身上


在一年之計,如何做好組織架構和人才的盤點,通過選人、識人、用人,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才能避免悲劇重演,繼而成為被同行效仿的龍頭。


一、排隊形


公司發展,0到1這個階段,靠的就是創始人,正所謂老闆強則企業強。


從1億到10億,則必須依靠一支能征善戰的管理團隊,唯有此,業務才能風生水起。


深處這一階段的公司,倘若組織和幹部能力與業務的發展不相匹配,則會陷入“進五步,退四步半”的成長怪圈。


因此,人才梯隊的建設,首先要做的就是人崗匹配,需要先解決錯位或缺位的問題。


一位民營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招來一名前國有企業的總經理。


眾所周知,民營企業快速靈活的應變機制與國有企業求穩的管理機制迥然不同。


市場風雲變幻,需要變化在變化之前,本來應該通過各種靈活的方式,不斷孵化新業務,但這位前國企高管履新後,第一把火就宣佈大小事全部上會,而且會開完,決策卻仍舊沒有定論;第二把火就是開啓全面預算制度,在此之前,該民營企業的業務負責人甚至連預算為何也不清楚,無奈上有政策,只能通過“弄虛作假”矇混過關。


企業尚處小步快跑階段,就被強行關進一個鐵籠子,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管理不是追求完美,管理的更高境界是當下在這座山上,就唱這座山上的歌。目前,企業是什麼體量,最適合這塊業務的打法是什麼,一家初創公司,總想步BAT的後塵,註定難有作為。


3年時間裏,這名空降高管在新舊業務上均無突破,最終業績不升反降,令新東家相當不滿。


後來,在第三方機構的幫助下,雙方通過溝通協商,找到了最終解決方案。


自此,這名高管只分管該企業的傳統業務,這一板塊在野蠻生長後,已經具備了規模效應,也需要更多規範化的經營手段。


各歸各位,雙方釋然,又經過2年的彼此適應與考驗,企業感到人超所值,空降高管也不用再為不擅長的新業務而殫精竭慮,重拾自信後,激發出強大的鬥志,全情投入進每天的經營管理中。


與錯位相對,企業缺位的問題更加普遍


在前華為全球招聘負責人、百森創始人冉濤接觸的一家企業中,老闆直接衝上去做了經理,投入巨大精力後,既有業務雖然日臻完善,但創新業務卻始終止步不前。


做不出新業務,該企業轉而謀求併購新項目,結果也虧得一塌糊塗,皆因幹部中沒有能人


與冉濤交流的另一家企業負責人更是在例會上直言不諱地説:近期,我之所以頻繁走南闖北,拜訪客户,根本原因還是公司無人可用


企業要成長,除了一把手要不斷升級,更上一層樓,還要做好乾部的“補位”工作。


冉濤首創的445模型,第一個“4”,便是將企業管理劃分為四層站位(管理職級):


決策層,負責制定戰略;

總監層,負責戰略執行;

經理層,負責業務運營;

主管層,負責業務實操。


每名職級管理者皆有所對應的職責。


如果決策層缺位,組織就會羣龍無首,業務註定難以做大做強;總監層缺位,戰略無法拆解成目標、關鍵任務和聯動協同,藍圖再振奮人心、創新再好、變革再強也無人可落;經理層缺位,即使把握住機會,卻不能做好團隊和高效體系建設,單一模塊的業務照樣無法批量複製;主管層缺位,企業極易贏在格局,卻會因實操能力太差而輸在細節。


在冉濤的公司百森對4000多名管理者的測評中,站位正確者不足5%


隊形都沒有排好,就急於參加戰鬥,結果肯定不達預期


2020年初,王興在內部發起閲讀一本名為《領導梯隊》的書籍,藉此啓動“領導梯隊培養計劃”,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一支更所向披靡的鐵軍團隊。


二、找對人


戰隊搭建完畢,接下來就到了任用人才的環節,真正實現讓能力配得上職責,構築起企業自己的勝任力模型


4層站位(管理職級),清晰勾勒出一幅幹部進階的畫像。


冉濤説:“當你還處於主管層時,你的任務就是把事情搞定,在單一模塊做到任務的落地和執行,拿到結果。華為內部一直講,板凳要坐10年冷。”


“有了基本功,就要突破技術單點,進行通盤考慮,以一個manager的視角施行全面管理。”


“做好了,繼續往上走,面對一個全新的業務,從0開始打造,做到1,總結出規律,再指導別人一步步怎麼做,這是總監層要做的事。”


“所以,如果你沒有成功過,就不要去討論戰略,只有打過勝仗的人,才能成為決策管理層中的一員。人的格局、胸懷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談完4層站位,再看4項能力。”


“現在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是戰略嚴重不足。四項能力中的戰略能力,就要求我們的幹部一定要有高層視角,關注戰略。站在經理層,要想總監層的戰略是什麼,站在總監層,要知道決策層的戰略是什麼,並做好戰略執行。因為談戰略,都是看未來,你今天做的事,都是為未來做準備,正所謂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收益。”


4項能力中,還有一項基本能力是人才隊伍的建設


“2005年,華為內部形成了一個機制。業務過硬的幹部想做總裁,必須要先成為hr負責人。”


“是否具備人才隊伍建設能力是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的最大區別,很多幹部剛被提拔為管理者時,他不會教別人,看見下屬不會幹就直接上手,最後發現一個部門裏,永遠他最累,其他人都挺清閒。”


所以,從一個管事的人到管人的人,就需要先在不同的hr平台上歷練、進階。


管理者的能力建設顯然需要長期訓練,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刻意練習與迭代。


如果説445模型中,4項能力是App,那麼5項素質就是操作系統,它被視為一名管理者的底色和價值。


5項素質——主動性、概念思維、影響力、成就導向、堅韌性,是華為早期100位“領軍人才”的共性凝結,由時任華為董事長的孫亞芳率先提出,作為華為人才的選拔標準,成為其良將如潮、人才濟濟的有力保障


最近,業界的一大新聞,就是餘承東在分管消費者業務的基礎上,又要承接華為的雲業務。


“從5項素質來看,餘承東至少是4個3,1個2的管理者。”


主動性3級,概念思維還和任總有點區別,但2級絕對是有的,觸類旁通。”


餘承東承擔手機業務前,還做過兩件事,其中一件是負責華為的無線業務。


在他擔任華為無線產品線總裁期間,華為這一板塊進入了坐二望一的時代,位列全球第二,離行業巨頭愛立信僅一步之遙。


11年,餘承東開始負責華為終端業務線。


“在他之前,華為的幹部都沒做過To C業務,説實話,確實不太擅長,但老餘接管後,華為手機一度超越蘋果、三星,坐上全球手機行業的頭把交椅。”


從To B 到To C,餘承東承接的每一項業務,都能超越機構預期,如今再到To G,再創輝煌,指日可待。


再看影響力一項,“餘大嘴”的封號聲名遠揚。


11年,輔一任職,餘承東就公開表示,説“郭總這兩年身體不好,把終端都給耽誤了”。


郭總何許人也,88年加入華為,跟隨任正非創業,後成為任正非最信任的得力干將,華為現任輪值董事長郭平。


一石激起千層浪,但細細揣摩,如果不這麼心直口快,確實難以不破不立。


“至於成就導向,3級。老餘敢冒經過評估的風險,放棄為運營商定製山寨機,轉而打造高端手機品牌。”


這樣的斷臂求生,讓華為mate7以一己之力,將國產手機提升至世界高度。


“堅韌性,自然無需贅言,面對美國釜底抽薪般的絞殺,硅芯片你不讓我用,我就用雲芯片。”


“這樣的超級戰力,特別適合作為一把快刀,去解決各類難題,因此,如今,任正非又交給他一項重任,搞雲去了,那麼搞雲和終端有什麼關係呢,這兩者的打通,又會是一次業界顛覆。”


2006年,冉濤將五項素質融入華為的校園招聘,創造出全球獨一無二的集體面試法


通過對真實場景的模擬,不斷對事實本身進行挖掘,藉此評價應聘者的5項素質。


慣常的一對一面試,很難洞察一個人,而華為的集體面試,因為不能預演,面試官就佔據了絕對主動。


“但集體面試中,需要一位引導員,他要能在無領導小組面試的基礎上,扮演好‘領導’的角色,把場給焐熱,讓每個活動環節轉起來,這點難度非常大。”


而華為時期的冉濤,是公認的金牌引導員。


“當年我在面試官的引導課件裏寫得很清楚,每一步該如何進行,背後考察的是什麼素質,我為什麼要他做自我介紹,為什麼要這麼提問,都是有深刻用意的。做到無限接近現實場景,激發出真實的人性,讓對方藏不住,裝不了。”


有了真實場景再造,華為集體面試法的另一個關鍵點是提問


“為什麼測評工具在國外大行其道,在中國卻行不通。因為西方人有宗教信仰,宗教不許撒謊,但在中國,沒有這種約束。以致,當應聘者拿到試題後,他可以講真話,也可以講假話,但只有講真話,對應的測評結果才有效,那最終就落到了如何讓應聘者講真話上。”


“我們當年的集體面試,最牛的地方是什麼?我們可以用一套題,連續面試10組人員。按道理來講,每組的題目應該換一換,否則會有泄題的可能。但我設計問題的初衷壓根就不看你的答案是什麼,我們想考察的是應聘者的思路。所以,即使有人問出通過者闖關成功的原因,對他是否通關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因為前後沒有規律可循。”


“後來,我們發現,這套方法,選拔新員工可以,選老闆也同樣適用。”


“去年我就向一家知名投資機構分享了從投資人的角度,如何選擇優秀的創業者。”


從一名大客户銷售,到專業戰略諮詢師,依靠5項素質中達到2級的概念思維,冉濤第一個提出“像做銷售一樣去招聘,要把候選人當成自己的客户”。


如此觸類旁通,才使得3年內,他由一個“門外漢”迅速成長為華為全球招聘專家,主導了華為全球招聘體系的設計


如今又走過3年,百森已成為華為系人力資源諮詢領域中最大的團隊,跑贏了別人20年拿下的成果,靠的還是由445模型所選拔出的超預期人才


“當然,人才測評的方法是可以學的,還是那句話,掌握不了的方法,沒用。”


三、用好人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盡其才,如何從尖兵成長為將領,與企業相互成就、實現共贏,是每一位決策者管理路上的必修課。


在華為,它反對”煙囱式“直線晉升,對於高潛人才,採取的是“之”字型成長路線


一名員工如果在研發、財經、人力資源等部門做過管理工作,又在市場一線、代表處承接過項目,遇到困難時,就會更多從全局考量,做到端到端、全流程考慮問題


與此同時,華為提倡幹部的循環流動。用任正非的話説,如此有利於熵減(通過吸收外部能量,吐故納新、剔除糟粕),避免公司出現超穩定惰性。


對於擁有近20萬員工的華為,部門與部門、人與人之間的高效協同,是企業興衰的關鍵。通過輪崗,擁有身在其位的切膚之感,繼而真正做到換位思考。


人才有了,想發揮餘熱,還要有高層的授權


“在民營企業裏,授權充分的很少。如美的何享健交班方洪波的例子,更是其中不可多得的典範。其中的難點,第一,憑什麼信你,信任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第二,即使有了信任,還需要有一套機制,畢竟信任是有限度的;第三,這個班,你到底能不能接,只有不斷創造價值,才有長久被信任的資本。”


美的之所以創始人能傳得徹底,經理人能接得有力,正是將這3點做到了極致。


因為相信,當方洪波砍掉主營業務中2/3的產品型號,賣掉7000畝廠房用地,裁掉大半代理商,公司裏怨聲載道之時,何享健在勸離了妻子梁鳳釵,調走了幾名不服的高管後,只對方洪波説了一句話,“做你想做的”;


在美的,不僅有信任,還有制度制約。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的集團主要業務分權規範手冊》就下發執行,主張集權有道、分權有序、授權有章、用權有度,該手冊會定期進行調整,堪稱美的經理人的制度寶典;


方洪波接棒後,2017年,美的在世界500強排名中位列第450位,較上年提升了31位,1年後,又躍升至323位,與之相伴,營收也創行業新高,首次突破2000億元,實現了何享健“再造一個美的”的願景。


四、結語


“通過445人才模型,把人的問題解決了,業務結果就有了,戰略也被打通了,這才是四兩撥千斤,管理中最省錢、省力的方式。”


百森有關人才標準與要求的迭代,也在時刻進行


冉濤曾做過一次反向驗證。


創始人中規中矩,但所選的賽道大有可為,他決定一試,結果3年後以平價出售股票告終,這也再一次驗證,人沒選對,一切努力都白費。


17年創立百森後的第一個客户,在聽完5項素質測評後,請冉濤對其公司員工進行評價。


歷時3天,包括打掃衞生的阿姨在內,冉濤完成了對貴公司71名成員的評定。


由此得出4條結論:


第一,你們只有跟單,沒有銷售,公司的增長前景令人堪憂


第二,公司的人數嚴重超標,至少有30%的工作是無用功


第三,團隊存在過度激勵的問題。一個組織不是因為錢給夠了,它的能力就能成長


第四,公司裏的人都難當大任


公司負責人聽後,心服口服,這也讓冉濤意識到:


財務和人是公司的兩大資源,在此之前,通過審計,對公司的資產狀況進行摸排,得出公司估值,已是行業慣常做法,但卻從未有人對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價值做過科學評估,對此,百森率先邁出了堅實一步


第二個客户,冉濤限定了只做幹部測評,並將其變為百森的一項標準服務。


“後備幹部、阿姨啥的,咱就先不評了,你弄個阿姨讓我評,我看完説這是個好阿姨有啥用?”


最終這次,完成了對90多名幹部的評價。


此後4個多月,百森總共完成了近300位管理者的測評。


每次評完,冉濤都會和公司一把手來次只有兩個人蔘加的裸心會,不用對方講解,他先對公司管理層進行點評,準確率都在90%以上


445模型就是在這樣的實踐中,成為了真理,並在不斷提純中,越發精深。


“等到第9個客户,很有意思,一家律師事務所想招法官,你要知道律所招法官,就像耗子招貓一樣,客户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冉濤團隊幫這名客户量身定製了面試方法,並親自幫其引導面試,結果23名法官中,有3人脱穎而出,得到眾人一致認可,另有5人慘遭淘汰。


“你看評價的區分度非常好,由此我們又增設了一項業務,告訴機構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


實幹派,就是在幹中,發現機遇,迎接挑戰。


在為第11名客户做測評時,百森與客户就其中9人的評價出現了分歧。


雙方鏖戰9小時,最終冉濤提議,通過幹部述職,一錘定音。


述職完畢,客户再無異議。


繼而,對方詢問了冉濤一個問題:這些能用的人,我到底該把他們放到什麼位置?


這一次就倒逼我們幫客户在用誰、不用誰的基礎上,繼續決定怎麼用。”


“一般人不敢做這個決定,也不會給企業做這個決定,這需要冒極大的風險,就聊一個小時,你就敢給人家判定終身。”


“但事實證明這個判斷非常有用,我們的第14個客户,就因為私自換掉我們為其保薦的候選人,最終導致那塊業務徹底黃掉,虧損2個多億,這就是用錯人的代價。”


“第5次蜕變發生在去年,由445,我們又迭代出了4451,1就是人才地圖把有潛力的苗子識別出來,根據他們的站位進行定向培養。現在勝任的人,不代表他能繼續晉升,眼下的新人,則極有可能成為明日之星,如此,就形成了人才的動態循環。”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