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武佩璇
2020年9月,一家名為上緯新材(688585.SH)的公司以2.49元/股的價格登上科創板,募資1.07億元,刷新了科創板募資金額的下限,其發行價對應的市值為10.76億元,剛剛達到科創板的上市標準:“市值不低於10億元”,而上緯新材上市首日的漲幅卻達到了557%。
這起IPO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一時間,新股暴漲、報團壓價成為業內討論的熱點。此後一年,又接連發生了正元地信(688509.SH)、和輝光電(688538.SH)、讀客文化(301025.SZ)等低價發行而上市暴漲的典型案例。
2021年9月18日,詢價新規正式實行,其中將詢價時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此前的“不低於10%”調整為“不超過3%”,這有效提升了機構報價的信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抱團壓價的行為,市場機制也趨於完善。
詢價新規實行距今已有10個月,在這期間,IPO發行沒有出現“老問題”,取而代之的則是高價發行引來的破發潮、超募資金低效運作等現象。而這些,會成為目前IPO發行的“新問題”嗎?
超募成為常態
首先,有一些數據可以很好地表明詢價新規前後,IPO發行的兩種不同景象。
根據Wind數據,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17日(詢價新規前),A股上市新股共有385只,其中207只未能足額募資,超募個股僅有41只;而在詢價新規實行後(2021年9月18日至2022年7月4日),A股上市的新股共有313只,其中出現超募的有161只,僅72只未能足額募資。
從募不足到募太多,市場已經今非昔比。新規實行後,超一半的個股出現超募,合計超募資金達到1237.32億元。
而除了超募新股越來越多之外,超募的程度也越來越高。新規實行之後的161只超募新股中,有91只超募比例大於50%;而在2021年詢價新規之前,超募的41只個股中,超募比例達到50%的僅有11只。
詢價新規之後超募比例前十的公司。數據來源:Wind
其中超募資金最多的是迄今為止A股最貴新股——禾邁股份(688032.SH),其預計募資7.3億元,由於發行價高達557.8元,最後實際募得55.78億元,超募48.48億元,超募比例達664.59%。
禾邁股份之後公告表示,將使用不超過45億元的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於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投資產品。”
時代財經發現,這也是萊特光電(688150.SH)、納芯微(688052.SH)、昱能科技(688348.SH)等多家上市公司公佈的閒置募集資金用途。此外,補充流動資金也是閒置募集資金的主要用途之一。
7月4日,上海一名資深投行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詢價新規實行之後,A股進入到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定價,而超募是這次市場化的一個附屬結果。“目前的情況我認為總體還是利大於弊,在正常區間內。因為大部分情況下,企業本身的質地是決定性因素,好的企業發行價高導致超募,質地一般的企業則相反。”
而對於閒置資金的低效運作,其認為投行應該在一開始申報的時候,引導企業更準確評估自己的發行情況,準備更充分的募投項目。
承銷費用直線上升
發行定價高讓超募成為常態,與此同時,承銷商的發行費用也“水漲船高”。
時代財經整理數據發現,2021年在詢價新規實行之前的9個多月,IPO的平均承銷保薦費用是4716萬;而新規實行以後到今年7月4日,平均承銷保薦費用已經上漲至7702萬,漲幅高達63.32%。
此外,詢價新規實行之前,承銷保薦費用在1億元以上的有23家;詢價新規實行之後,這個數字升為72家。
其中原因除了發行定價普遍走高之外,還有一些大項目頻頻登陸A股。例如募資519.81億元的中國移動,其承銷保薦費為5.4億元;募資221.6億元的百濟神州,承銷保薦費則為4.7億元。但大項目的承銷保薦費率往往更低,中國移動(600941.SH)和百濟神州(688235.SH)的承銷費率分別是1.04%和2.13%。
詢價新規之後,承銷保薦費率前十的公司。數據來源:Wind
而從平均承銷保薦費率來看,詢價新規實行前後沒有明顯變化,為7%~8%之間。
上述投行人士告訴時代財經,融資規模和費率往往是一個反向的關係。“融資規模越小的項目,投行一定會爭取談一個比較高的費率,因為總體上投行有一個幾千萬的絕對收入要求,如果項目比較大,投行會在滿足基礎要求之上作出一些讓步,例如對一些知名獨角獸和大型企業,投行之間相應地會打一點價格戰。”
這對於一些募資較少的小項目來説便不太友好,一家承銷費率在20%以上的上市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對時代財經委婉表示,自己也覺得(公司發行時的承銷保薦費率)確實高了,“但我們和投行在IPO之前就有一個協議價格,主要根據市場行情來決定。”
“破發潮”下,監管密切關注
除了超募情況和承銷費用的變化,詢價新規實行後,市場上最直接也是最令人關注則是“破發潮”的來臨。
2021年在詢價新規實行之前9個多月,僅有6只個股上市首日破發,最高破發程度為15%。
而詢價新規實行之後,則有57只個股出現首日破發的現象。其中,首日破發程度在15%以上的有23只,破發率最高的包括唯捷創芯(688153.SH)、普源精電(688337.SH)和翱捷科技(688220.SH),均超30%。而截至7月5日,僅有普源精電以61.05元的收盤價略高於發行價(60.88元),其餘兩隻個股仍未收復發行價,至今唯捷創芯和翱捷科技仍分別破發29.94%、59.66%。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4月份,A股市場不斷調整,投資者情緒敏感,使得新股也頗受影響。5月份大盤趨於穩定並穩步上揚,5月至今上市的新股中,未出現滬、深兩市個股首日破發的情況。
在之前“破發潮”湧現之時,業內多有質疑投行的定價水平,監管也在不時密切關注。今年2月-3月,深交所便對創業板多家首發項目的承銷商進行問詢,瞭解其發行定價論證過程及審慎合理性。
而根據媒體報道,近期,監管層對20多家承銷商進行了問詢並重點關注了投行出具的IPO投價報告是否合理的問題。
詢價新規實行即將滿1年,在舊問題被解決的同時,新的變化和現象也需要業內不斷關注。
正如此前業內人士對時代財經所表達的觀點,IPO發行越來越市場化,期間出現的種種變化不應被簡單理解為需要改變的問題,而應以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現在的新股市場,對於投行和報價機構來説是一個考驗,對於普通投資者則是一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