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mbergGPT橫空出世,恆生電子的“AI+金融”想象空間有多大?

BloombergGPT的落地或許在一定程度上預示着金融GPT“革命”正式打響。而作為跟金融大數據打交道的恆生電子也“被動”成為“GPT一員”,在AI、金融的雙重標籤下,恆生電子成為資金熱捧的“平替版”BloombergGPT。

BloombergGPT橫空出世,恆生電子的“AI+金融”想象空間有多大?

4月4日,金融科技板塊再度起舞。其中大智慧、博彥科技漲停;宇信科技、綠盟科技漲幅均超12%。

該板塊迅速爆紅的誘因之一或是受3月30日BloombergGPT橫空出世消息的影響。

BloombergGPT的落地將為金融GPT提供典型樣本。正如華泰證券所言,掌握金融數據的廠商有望複製BloombergGPT路徑,實現大語言模型在金融場景的有效賦能。

而頂着金融IT龍頭光環的恆生電子,也成為資金追捧的對象。

BloombergGPT“燃至”金融圈

ChatGPT“熱潮”燃至金融圈。

4月4日,金融科技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板塊之一。包括大智慧、博彥科技、綠盟科技等不少個股紛紛飆升,其中大智慧、博彥科技漲停。

事實上,不少金融科技概念股自3月31日以來股價便“扶搖直上”,截至4月4日收盤,久遠銀海三日累計漲幅近30%,大智慧同期漲幅超18%,宇信科技同期漲幅超17%。

金融科技板塊的走俏或是受BloombergGPT落地的刺激。3月30日,彭博重磅推出為金融界打造的大型語言模型(LLM)——BloombergGPT。

資料顯示,該語言模型依託彭博社的大量金融數據源,構建出一個擁有3630億個標籤的數據集,支持金融行業內的各類任務,在金融任務上的表現遠超過現有模型,同時在通用場景上的表現與現有模型也能一比高下。

這意味着數據是BloombergGPT的“生命力”,彭博近40年來在金融領域積累的數據佔比為51.3%,剩餘的48.7%則來自於公開數據。

這不禁為國內掌握金融數據的廠商提供一種新路徑,在金融數據的夯實下,專屬金融場景的大語言模型有望“呼之欲出”。

不少券商也紛紛看好BloombergGPT落地衍生出的金融GPT機遇。正如國信證券所言,在AI領域高投入、擁有大模型調優能力,且具備細分場景高質量數據集的公司有望在應用端獲得先發優勢,建議重點關注細分領域龍頭,比如科大訊飛、恆生電子、廣聯達、同花順、三六零等。

恆生電子的新想象,“AI+金融”

恆生電子作為金融IT龍頭之一,成為資金追逐的對象。

股價自3月31日漲停後,在4月4日創下年內新高點59.1元/股。拉長時間線來看,自今年以來,ChatGPT風口下,公司股價已實現反轉,年內漲幅超41%。

股價小火苗越燒越高的誘因或是公司具備AI、金融的雙標籤。其一邊坐擁海量金融數據,一邊憑藉技術能力加速在AI領域跑馬圈地,具備相關產品落地的能力。

正如華泰證券所言,掌握豐富的金融垂直知識與現有AI產品佈局,基於高質量的金融數據與開源的大語言模型,同樣有機會打造專屬金融場景的大語言模型,實現大語言模型在金融場景的有效落地,讓大語言模型成為底層的AI操作系統。

不過,公司目前還沒有基於大模型的產品和案例,在業績發佈會上,董事長劉曙峯也直言:建議大家降降温。

事實上,恆生電子早在2017年便開始人工智能領域的佈局。公司先後發佈8款人工智能產品,其中包括iSee機器人、智能小梵、智能客服、機器人投顧等,像iSee機器人可以圍繞交易投資提供決輔助決策;機器人投顧則可以提供專業的資產管理服務。

僅隔一年,公司再次發佈人工智能產品賦能金融業,推出曉鯨智能問答服務平台、智能資產配置引擎、智能服務分析、智能KYC四款AI產品。

時至今日,恆生已發佈“金融領域數據驅動的類ChatGPT大語言模型對話系統”課題,通過融合金融行業數據的方式打造全新的對話系統。

在多種產品的賦能之下,公司的“朋友圈”覆蓋證券、期貨、基金、信託、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此基礎上,公司已形成大零售IT業務、大資管IT業務、數據風險與平台技術業務、企金、保險核心與基礎設施IT業務、互聯網創新業務以及非金融業務六大業務板塊。

其中大零售IT業務和大資管IT業務是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兩項業務2020-2022年佔據全年營收的“半壁江山”,以2022年為例這兩項業務合計收入為43.4億元,佔比高達近67%。

恆生電子在人工智能的動作頻頻離不開公司技術的加持。公司構建恆生研究院、技術平台總部和業務部門平台研發為核心的三級研發架構體系,還重金砸向研發投入。

據年報數據顯示,研發投入從2020年的14.96億元逐漸攀升至2022年的23.46億元;自2020年以來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重連續三年在35%以上。

“無主”的恆生電子

即使“AI大模型+金融”賦予了恆生電子新的想象空間,但其仍尚存隱憂。

從業績來看,公司歸屬淨利潤一波三折。自2016年的1829萬元步步增至2019年的14.16億元后,2020-2022年分別為13.22億元、14.64億元以及10.91億元。

顯然,2022年恆生電子的歸屬淨利潤同比大降,達25.5%。對此,恆生電子直言,主要是受2022年資本市場波動,導致公司所持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022年公司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同比下降140%至-1.66億元。

換句話説,恆生電子業績的拖累項之一正是投資“失利”。

其中的典型代表正是贏時勝。據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公司出現在前十大股東名單之中的上市公司僅有贏時勝。

雙方的關聯還要從2021年2月講起,彼時恆生電子斥資3.88億元受讓贏時勝5400萬股,轉讓價格為7.18元/股。疊加先前恆生電子持有一贏時勝1萬股,持股數量達5401萬股,一舉坐上第二大股東之位。

在2021年贏時勝股價“突飛猛進”之際,恆生電子確實嚐到甜頭。其在減持贏時勝933萬股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持倉市值仍有5.5億元。

但去年以來在資本市場動盪不安的背景下,贏時勝也未能倖免,股價全年累計跌幅近33%。截至2022年末三季度,恆生電子的持倉市值僅剩2.5億元。

雖然歸屬淨利潤不穩定,但自2016年以來公司營收卻呈現節節攀升之勢,從2016年的21.7億元逐年增至2022年的65.02億元。

不過隨着體量的增大,公司營收同比增速開始放緩。從2017年的22.85%逐漸下滑至2020年的7.77%;雖2021年反彈至31.73%,但2022年同比增速再度下滑至18.3%。

此外,公司的毛利率也有小幅波動。自2016年連續四年維持在95%以上後,2019年後卻連續三年在70%以上。2020-2022年分別為77.07%、72.98%以及73.56%。

從各項主營業務也可窺知一二。大資管IT業務毛利率2019年高達99.82%,逐步下滑至2021年的82.16%,2022年小增至85.55%;大零售IT業務2019年毛利率為97.39%,直至2022年降至66.99%。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恆生電子卻進入“無主”狀態。在馬雲入主恆生電子已有8年之久後,時至今年1月,隨着馬雲不再是螞蟻集團實控人,恆生電子的控股股東雖仍為恆生集團,但實控人將由馬雲變更為無實控人。

如今,“無主”的恆生電子在ChatGPT風口之下,有多大的想象空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5 字。

轉載請註明: BloombergGPT橫空出世,恆生電子的“AI+金融”想象空間有多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