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00強企業中 華為是多“開掛”的存在
全球500強企業中 華為是多“開掛”的存在
從去年的數據看,中國(含港台)有129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的121家,位列全球第一。
但請注意,如果去掉港台企業及銀行、保險、電力、電信、煤炭、石化、房地產企業後,就只剩下47家,而在這47家裏面,如果除去大型國有企業,以及軍工相關企業,真正的靠自身技術和營銷等方式打拼出來的市場化企業,只有華為、正威國際、阿里巴巴、聯想、吉利、騰訊、魏橋集團、雪松控股、美的、蘇寧、青山控股、格力、海爾、小米等14家企業,比韓國少兩家。
然後大家再仔細看看,這14家裏面排在第一的是誰,是華為,而且這裏面有最多技術的是誰,也是華為。你可能會説,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有很多技術,而且是平台級企業,問題是我已經説過了,阿里巴巴和騰訊國際業務佔比遠遠低於華為,其實也可以看作僅僅是一家內地公司。
不信你去看,天貓和微信,再加上京東、蘇寧,可能都挑戰不了亞馬遜和WhatsAPP等的地位,因為除了最近一陣子興起的抖音海外版,中國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各類軟件,在歐洲等市場,從未進入過下載量的前十,何談國際影響力?
也就是説,如果用國際化來衡量的話,中國互聯網科技領域,被美國橫掃十次都綽綽有餘。
如果再接着分析,魏橋集團、雪松控股、青山控股等,都還是非常傳統的產業,而美的、格力、海爾、吉利等本身也是相對傳統的產品企業。這就好比很早之前IBM就把個人電腦業務賣給聯想一樣,就算這類終端產品市場全給中國企業做了,對美國都沒有啥威脅,因為操作系統掌握在美國手上。
那就只剩下三家,一個是正威國際,另外兩個是華為和小米。而正威國際是做有色金屬的,這個對美國來説也沒啥需要特別關注的。所以就只剩下華為和小米,那這兩家就不用我做什麼對比了,小米雖然國際化也做得不錯,但跟華為比起來,還差很多。更重要的是,華為不僅是國際市場佔有率高,而且有非常強的技術,並擁有發展成為規模級平台的能力。
所以,華為必將成為美國圍剿的對象,因為幹掉華為,相當於阻斷了唯一一家中國真正具有全球活躍性競爭力的世界500強高科技企業。
那麼也就意味着,一旦獵殺華為,預示着中國最有可能挑戰美國全球科技以及平台佈局的中國500強企業,被扼殺了。而華為之後,中國再想創造一個類似的國際化技術平台級企業,恐怕難度就很大了。
當然,華為死了,地球照樣轉,問題是,中國想要想靠大型國有企業(基建、能源、銀行軍工等),以及傳統制造業,還有國內市場,來完成中等收入陷阱的跳躍,這種難度是非常大的,其實前車之鑑就是土耳其。
如果沒有華為等公司,中國未來很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大號的土耳其,看上去產業較為豐富,比土耳其規模大很多,但更多的支撐因素是國內需求,而非國際競爭力。我雖然也經常強調國內需求的重要性,但國內需求是基本盤,而非真正的中國經濟增值來源。
因此我非常擔心,連華為一旦夭折,那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類似土耳其模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為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類似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等標誌性事件。
那為什麼沒有國際化的高科技平台級別的企業,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只有國際化的平台公司和技術公司,才可以獲得超額利潤,才可以帶動國內的整個產業鏈和人均收入的快速抬升。
如果沒有國際市場,單純國內市場的消耗,實際上是一個內循環,對人均GDP的拉昇,其實同時也形成了對等的消耗,這就類似於,中國銀行業或基建軍工等也賺了很多錢,貢獻了很多GDP,但主要體現出來的,是債務的增加,是就業的維持,並不能大幅提升人均回報,不信的話你去看看這些企業的薪資增長、招聘規模等等,都是遠遠落後於華為等國際化公司的。更深層一點的討論,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區別了。
你再去看看美國,僅僅四大科技企業,蘋果、谷歌、亞馬遜和微軟,其年收入就達到5.5萬億人民幣,這四個公司裏面,收入最低的微軟,都比中國最強的華為高出接近1千億元。更重要的是,美國這些企業的利潤大部分來自全球,而非美國本土。
如果保不住華為,讓華為的國際化止步,那麼未來中國各行各業想要再挑戰美國無理打壓,恐怕難度就更大了,因為華為是一家完全靠自身技術和業務拼殺下來的國際市場地位,是有巨大用户粘性的,這種背景的公司,都扛不住,那還有哪家公司扛得住?
這對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和自信都是重大的打擊,未來更多的企業家將會更加懼怕美國,只能尋求寄生在美國平台下賺點小錢而已。
所以,華為的問題,不是簡單的一個企業的問題,是足以代表中國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能否成為世界一流經濟體的問題。大家現在不要覺得這個問題好像沒那麼嚴重,其實如果你再回溯幾十年,看看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馬來西亞等等,哪個不是勃勃生機、豪情萬丈?
(責編:金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