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收益率展示方式多樣,業內人士提醒——理性看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

產品收益率展示方式多樣,業內人士提醒——理性看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

  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面對展示出來的收益率,你該如何分析?有人説,看頁面上顯示的5%、6%那些數字就可以了。在這裏要提醒,僅看數字可不行,還要注意數字下方的一行小字,即收益率的具體類型,如業績比較基準、近7日年化收益率、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近三個月年化收益率、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監管部門要求,各類型的收益率僅為過往收益表現,並不代表預期收益。中國銀保監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禁止預測理財產品的投資業績,禁止出具、宣傳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

  記者在多家銀行網點隨機採訪時發現,目前能夠注意到、且能夠分清不同收益率類型的普通投資者並不多,不少人仍沿襲保本理財時期的舊思維,買理財只看收益率數字,並將此收益率默認為到期能夠實現的收益率。

  多位業內人士提醒,“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後,投資者必須仔細觀察、分析收益率類型,切忌單看收益率數字。具體來看,目前行業內採用較多的是“業績比較基準”。所謂業績比較基準,簡單來説,是理財產品的管理人給自己設定的收益目標。“它不代表理財計劃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也不構成對理財計劃收益的承諾。”杭銀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業績比較基準是理財產品的管理人基於理財計劃的收益風險特徵、投資策略、過往經驗等因素,對理財計劃的業績設定的投資目標,它通常有兩種展現形式,一是單一值,如業績比較基準4.25%;二是區間值,如業績比較基準3.5%至4.5%。

  除了業績比較基準,比較常見的還有各種“年化收益率”的不同表述,如近7日年化收益率、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近三個月年化收益率、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這些指標有何差別?首先要明白“年化收益率”的含義。杭銀理財上述負責人介紹,年化收益率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產品的收益率,其目的是統一標準、便於比較。例如,某理財產品的期限是362天,購買時的淨值為1.00,到期時扣除託管費、固定管理費、銷售手續費等所有費用後,產品淨值為1.0615,假設產品沒有浮動管理費,那麼其年化收益率為6.20%。

  由於淨值型理財產品會定期披露淨值,例如按日、按周、按月、按季披露,那麼自然就會產生以下各類收益率:近7日年化收益率、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近三個月年化收益率等。這相當於,截至淨值發佈日當天,算出這款產品不同時間段的收益率,如7日、一個月、三個月等,再對這個收益率進行年化折算。“從不同時間維度着手,給理財業績提供若干度量標尺,用以輔助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杭銀理財上述負責人説,因此,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就是指,自產品成立日起到最新淨值披露日的年化收益率。

  為何理財產品展示的過往收益率尚不統一?記者從監管部門獲悉,根據監管部門要求,理財產品不能給出預期收益率,但在展示過往業績方面並無硬性、統一標準,金融機構可根據產品的不同特徵展示相應類型的過往收益率,尤其是淨值型理財產品,可根據淨值披露的節奏,展示不同期限的過往收益率。

  釐清了不同收益率類型的含義,投資者該如何理性使用、參考這些收益率呢?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關鍵是要結合自身的投資期限。如果投資者打算中長期持有某理財產品,即6個月以上,那麼建議重點觀察三個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近一年年化收益率、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如果投資者打算中短期持有,即1個月至6個月,建議關注產品的短期收益表現,如近7日年化收益率、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近三個月年化收益率等。

  “從中長期看,大部分淨值型理財產品都會圍繞業績比較基準上下波動,建議投資者把投資期限適度拉長,以時間換空間,追求相對穩健的投資收益。”杭銀理財上述負責人説。 (經濟日報記者 郭子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2 字。

轉載請註明: 產品收益率展示方式多樣,業內人士提醒——理性看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