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韌性:應對危機的關鍵能力與素質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財經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以一場高素質論壇作為發佈會,《高韌性社會》一書可謂低調而務實。當演講嘉賓圍繞命題向各方延展,思維火花四濺,與會者有身在課堂之感。

2020年以來如噩夢一般纏繞着我們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可能頻發的全球性疾病危機敲響警鐘;經濟下行、競爭激烈,企業平均壽命越來越短;美國社會嚴重割裂,社會矛盾疊加;世界進入根本性歷史變革期,東昇西降,兩大板塊劇烈碰撞、衝擊;氣候和自然災害帶來的傷害遠超過疫情和戰爭……《高韌性社會》作者周園用宏觀層面的剖析讓大家看到,當外部衝擊越來越頻繁,不確定性成為常態,韌性成為應對的關鍵能力和素質。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提出,財富創造的方式改變,加劇了不確定性——農業社會利用動植物的繁殖生長規律創造財富,除非天災,確定性很強;工業社會用物理化學的方式加工自然資源,你投入一定的鋼鐵、煤炭和電力,它就產出特定的商品,這個投入產出幾乎是百分之百確定。他把現在的社會稱作軟價值的時代,不論是知識產品、文化娛樂產品還是電子信息產品的創造,甚至製造業產品的研發和設計,它的投入產出關係,都是高度不確定的。農業社會一旦出現糧食危機,會有幾百萬人被餓死,或造成嚴重的社會動亂;工業社會早期的經濟危機,帶來大蕭條和無數人失業。過去20年,我們看到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人們基本物質需求可以保障,只是財富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韌性在不斷增強。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中國建設高韌性社會,有很多基礎條件:一是國土廣闊,增大了迴旋空間;二是人力資本條件豐厚,科技人力資源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三是經濟體系完備,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四是超大規模市場;五是基礎設施網絡;六是宏觀調控能力增強;七是社會動員能力強。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文説,對中國來説,經濟增長仍是重要的推動力。一要繼續改革,尤其要提升勞動生產率;二要依憑舉國體制進行技術超越;三是全球拓展,我們14億人的市場當然很牛,但120多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平均利潤的85%產生在14億人的國境線之內,這是遠遠不夠的。

《高韌性社會》書中的高韌性依照五階段八大能力來架構,涵蓋了國家、社會、企業組織與個人各個層面。“危機識別”階段核心能力是“提前預警”;“快速反應”階段需“敏捷反應”“指揮協作”和“動員溝通”能力;“抗壓恢復”階段需要“分散緩衝”;“變化創新”階段要“多元包容”“融合創新”;“佈局未來”階段則要求“平衡致遠”。只有高韌性,才能穿越危機,保持穩定,並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