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近期,歐美等地肉類加工企業頻發聚集性疫情,加之“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與進口海鮮有關”的猜測,不少中國消費者對進口食品及其冷鏈運輸等環節安全性的憂慮不斷增加。如何才能讓進口食品安全進“口”,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厄瓜多爾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 專家:不代表具有傳染性
中國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1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透露,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通過進口冷鏈食品傳入的風險,全國海關對進口冷鏈食品開展了新冠病毒風險監測。7月3日,大連、廈門海關從厄瓜多爾生產的部分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上述企業的凍南美白蝦蝦體和內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畢克新説,對檢出陽性的樣本,經核酸序列分析並經專家研判,檢測結果提示厄瓜多爾三家企業產品的集裝箱環境、貨物外包裝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風險。專家研判認為,檢出結果不代表具有傳染性,但反映出相關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
進口冷鏈食品源頭如何管控? 海關總署:已暫停23家境外肉類企業產品進口
“隨着境外疫情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一些國家‘帶疫復工’,冷鏈環節受污染的風險加大。”畢克新指出,海關總署為此加強了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源頭管控。
一是要求向中國出口冷鏈食品的全部105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部門,督促輸華食品生產企業完善食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做好預防措施,保證輸華食品安全。二是開展遠程視頻檢查,重點檢查境外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運行情況和監管責任落實情況,境外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的落實情況等。三是針對近期一些國家肉類水產品企業發生聚集性感染疫情,採取暫停其產品進口等措施。目前已暫停德國通內斯、美國泰森等23家境外肉類企業產品進口。
商務部:對進口冷鏈食品加強監管符合國際標準和規則 與通關便利不矛盾
針對外界對近期中方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監管,是否遵循相關國際標準和國際規則,是否會對貿易造成不必要干擾的疑問,中國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明確指出,2020年4月7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衞組織聯合發佈《新冠肺炎和食品安全:對食品企業指南》。中方的相關做法正是遵照權威國際組織所發佈的指南和標準。
此外,世貿組織《實施衞生與植物衞生措施協定》(SPS協定)專門確認,成員有權為保護人類生命或健康採取必須的衞生與植物衞生措施。新冠病毒是否會通過冷鏈方式在食品或食品包裝留存和傳播,目前尚無定論。在此情況下,中方在充分和科學的風險評估基礎上,對冷鏈食品加強監管,並對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同等適用,相關做法符合世貿組織規則要求。
“由於近期食品農產品進口規模持續攀升,進口冷鏈食品集中到貨量比較大,個別港口出現了淤堵的跡象。”李興乾坦言,“正積極協同有關部門,在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安全管理的同時,提升貿易便利,減輕外貿企業經營壓力,降低對進口貿易的影響”。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幾率非常小
“到目前,全球確診報告的1000多萬病例,我國確診報告的8萬多病例,都沒有因進食食品而出現病例的報道。”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寧表示。
她同時提醒,在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如果周圍環境被新冠病毒污染,或食品從業人員是新冠病毒感染者,都有可能對食品造成污染。食品從業人員要嚴格按照相關規範和要求進行操作,做好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環境和設施的衞生消毒。
據她介紹,近期中國各地加強了食品等樣品中新冠病毒的監測。截至7月7日,包括浙江、雲南、河南、山東、寧夏等地上報的近6萬份食品等樣品中,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綜合來看,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幾率是非常小的。”(記者 李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