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張喜東
股齡:23年
投資標的:
同仁堂、伊利股份、格力電器、東方雨虹、三一重工
投資經歷:
張喜東曾經是黑龍江電視台的記者和製片人,15年的電視台工作讓他養成了敏鋭的觀察力和高效的執行力。張喜東是價值投資的堅定執行者,長達23年的投資生涯中所獲得的收益的大部分都是來源於長期持有的那幾只股票。
依靠職業敏感抓住投資機會:東方明珠小賺一筆
張喜東認為記者生涯對自己做投資有很大的影響。首先當記者要用事實説話,投資也是,不能對任何調研機構偏聽偏信。原本不是學財務出生的張喜東硬是靠着百度學會了看財務報表。三千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十年財報,張喜東看了一千五百多家。
他認為,記者工作和投資的本質有着異曲同工之處。記者的調研性報告講究事情的發展邏輯,從問題的表面去挖出本質,而投資也是如此。
張喜東把新聞敏感和投資敏感相結合,在上海文廣集團的一次講話中抓住了機會。當時上海文廣集團的一個內部講話中提到:“要利用好現有資本市場平台,做好集團整合工作,實現整體上市。”對資本市場有着多年研究經驗的張喜東一下子就意識到,兩家上市公司要合併,一定是大的吞併小的,根據以往規律,小的被收購的一方會有更大的漲幅。於是張喜東在2015年春節前後就以15元左右的價格買入了東方明珠,合併消息出來之後,東方明珠漲到了25元,張喜東賣出離場,小賺了一筆。
但張喜東的投資之路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麼一帆風順的,早期的時候,也走過一段時間的彎路。
初入股市:走技術派的路,買了好股票也拿不住,賺不到
1997年張喜東在朋友介紹下買了一本關於股市K線圖的書,翻了幾天之後就開户入市了,第一隻股票買了青島海爾,但是沒幾天就把股票賣了,開始研究K線圖和各種技術指標。
在研究技術派的五六年裏,張喜東很是勤奮,每天白天工作,晚上研究各種技術指標,每天都要弄到半夜兩三點鐘,天天累得不行。儘管每天很幸苦,但是張喜東在股市中卻還是很痛苦,熊市虧錢,牛市依舊賺不到錢。
1999年的大牛市,張喜東依舊賠錢。迷茫的他終於意識到靠軟件和K線的不靠譜,想要學習靠譜的投資方法。
回頭是岸,初識巴菲特,按照選企業的標準選股票
在打聽投資好方法的過程中,張喜東在一個國外網站上聽説了巴菲特並發現了《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投資之路》的書。在這本書中,張喜東第一次接觸到了“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的投資理念。書中教導投資者如何學習看財報,如何尋找低估值,如何發現護城河。
數月之後,張喜東找到了同仁堂、伊利股份、格力電器和貴州茅台這幾個符合要求的標的。並且把當時準備置換大房子賣房子的錢全部用來重倉了貴州茅台,當時茅台的成本是26左右。
2005年大牛市的時候,茅台一路上漲,最終張喜東在99元的時候賣掉了貴州茅台。
茅台選股邏輯的正確給了張喜東很大的信心,隨着研究的深入,他對巴菲特越來越崇拜,對價值投資越來越有信心。
走上價值投資之路,長期持有獲豐厚回報
明確了投資方法之後,張喜東根據自己的能力圈鎖定了幾隻長期持有的股票。張喜東有近九成的收益都是從同仁堂、伊利股份、格力電器、東方雨虹和上海家化這五隻股票上面賺到的。
2004年買入的伊利股份到目前為止依然是第一重倉股。當時由於每天都買伊利的牛奶,由此注意到了伊利股份,分析完伊利的財報之後,就開始建倉伊利股份。從此跟隨伊利開始了歷經16年牛熊市輪迴中的起起伏伏。期間經歷了股災加三聚氰胺事件,伊利股份的股價跌了八成。張喜東堅持調研,並在市場調研中獲得了對企業的信心,越跌越買。最終還是在伊利股份上獲得了接近30倍的回報。
投資心得:
1、貢獻收益買的股票有一些共同點:一個都是細分行業的龍頭股票,二是持有時間多比較長。
2、時間是優秀公司的朋友,也是價值投資者的朋友。投資理念慢就是快,按照複利計算,回報是很大的。
3、買完股票不是往那裏一放就不管了,每隔半年或一年都需要覆盤,算一算未來三五年的財務模型,推算一下將來的市盈率市淨率市銷率,看看每年是不是達到當初估算的指標了,公司領導當年吹的牛最後有沒有兑現。如果公司邏輯沒有變,那就繼續持有。
4、能力圈和調研的結合,可以讓自己堅定對優秀公司的信心,比如在三聚氰胺事件時對伊利越跌越買。
5、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熟不做,不懂不投。
#投資理財#
#巴菲特#
#
#疫情#
#股票#
#財經頭條#
特別提醒:本文為投資邏輯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
巴菲特讀書會
價值投資理念、知識經驗學習與交流平台,投資風險教育平台。
發現價值,踐行價值。書會長期開展獨立投研活動,定期發佈原創研究報告,組織線下分享活動。
“行穩致遠”,秉持“專業、謹慎、誠信”的精神,努力與會員和客户共同實現長期價值穩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