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十四五”:中國如何應對變局
“十四五”:中國如何應對變局
徐洪才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會有一些不變的方面,例如堅持“穩中求進”這一治國理政方法論不會變,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不會變,促進高質量發展總的要求不會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會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方針也不會變。但是機遇和挑戰都會有新變化。
1
“十四五”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度演變期。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世界經濟將延續分化發展態勢。大國力量對比將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中美兩國關係趨於複雜;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規則面臨重構;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大國科技競爭空前激烈;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深刻變化,國際分工格局加快調整;全球治理體系可能延續變革趨勢,各國協調合作與博弈競爭並存;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調整,能源治理體系有待完善;國際安全形勢複雜多變,傳統、非傳統風險挑戰交織,地緣政治風險加大。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下一步我國仍將面臨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新機遇。面臨諸多新變化和新挑戰:產業結構將繼續調整優化;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升;需求結構顯著變化;要素質量提升任務更加緊迫;城鄉結構加速演變;區域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生態環境治理面臨較大挑戰;社會治理深刻變化,面臨新挑戰;一些領域矛盾風險相互交織,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面臨新挑戰。
2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力。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逐漸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最近幾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一直在上升,投資對經濟的驅動力逐年下降。我國外貿依存度也已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的60%以上,進一步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1.8%。“十四五”期間,以上發展趨勢將會持續,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繼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是建設創新引領、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二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三是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四是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五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六是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七是健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因此,需要繼續加大投入,推動產業向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需要依靠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實現生產要素徹底市場化和自由流動,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需要通過建立中長期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價值;需要繼續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改革,從制度層面上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擴大開放。
工人在唐山開元自動焊接裝備有限公司車間內調試一款焊接機器人系統 牟宇 攝
當前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基於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做出的戰略調整,但與以前是有政策連續性和內在邏輯一致性的。雙循環戰略有三個關鍵:一是應有主次之分,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二是內外循環相互促進;三是真正循環起來,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三者缺一不可。
從暢通國內經濟循環角度看,重點之一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比如傳統產業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重點之二是促進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變革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3
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
釋放投資和消費增長潛力
2019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60.60%,但仍遠低於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過去1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每年約提升1個百分點。以這個速度,到2035年,城鎮化率將達到75%的水平,接近發達國家,基本完成新型城鎮化任務。展望即將開啓的“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領域。
“十四五”期間,必須把擴大中等收入羣體作為重要工作來抓,這也離不開新型城鎮化建設。要通過新型城鎮化增加農民收入,建立橄欖型的收入分配結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新型城鎮化將促進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轉移,將大幅減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城鎮化的核心問題是要讓土地作為重要生產要素進入市場,讓市場參與土地資源配置。這將助推實現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打破二元經濟結構。與此同時,建立普惠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基本服務均等化。尤為重要的是,要避免千城一面和地方本位主義,在全國一盤棋的基礎上,通過規劃引領,優化城鎮佈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十四五”即將開啓,下一步要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防範化解風險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要圍繞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尤其要按照釐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關係的要求;要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更大進展;要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要更加註重發揮社會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要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羣眾生活水平。
(完)